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九章 万里悲秋(六) (第1/4页)
奶钥鲜事件搅动起来的万千风波。对于这斤小时候的京城来吼,显得有些波浮不惊的样子。就连平常那些无事都要兴风浪的御史言官们,这会子也不见往军机上面递什么折子,实在是懒得也没有兴趣往这件事情上凑热闹。 这也难怪,打从甲午以来,大清和小鬼子打过的大仗还少了?从朝鲜一直打到辽南,套一句惊心动魄血流成河一点也不为过。就算是后来的中日和谈外交交涉,小鬼子不也在津门赔上了一个相伊藤博文。如今朝鲜这么小打小闹死个千八百小鬼子,简直就算不是什么事情。 真真要计较起来,此时朝野内外拿眼睛盯着的,无非还是皇上此时着力推行的新政,接下来会把步子迈向哪里。 要知道如今的皇上,可比不的当初太后垂帘听政那会儿,跟在太后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唯唯诺诺,什么都做不得主。现在皇上已然在朝局里面站稳了脚跟,兵权在手,地府督抚里又有两江和北洋支撑,连当初的朝廷重臣李鸿章都俯听命,威信人望已经是鼎盛到了极处。真耍是有一番动作,皇上手里的刀可不是虚的,那是见过血的。没来由谁敢在这个时候,把身家性命往皇上的刀口上送? 要说这朝廷里面混吃等死的人不少,可也不乏心思活泛之人。虽说对世界大势一片懵懂,对大清现在的危局一无所知,可对这朝局政治,那可是一路仕途历练出来的学问,上心的紧。 别看皇上亲政后,对于朝局还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可瞧着眼前的情形。变法维新已经被康有为这些人叫的天响,看皇上平日里对于变法维新的态度,一直是模棱两可的样子,往后的日子究竟会如何还真难说。而倘若真的施行康有为等人提出的变法维新,要的一条便是改革新官制。那可是关系着天下上百万官员的饭碗俸禄,更加不要说这里面,多多少少还牵涉着朝局中的帝党和后党之争,维新与守旧之争,朝廷中枢与地方督抚的权力之争,简直是像堆乱麻一般,看得人眼花心悸。 官员们的阴微心思私己计较,还只是放在桌面下琢磨,暗地里瞻前顾后左右观望而已。毕竟皇上还没有对朝廷现有的体制动真格的,皇上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这新政往后究竟新在何处,如今任谁也看不出个所以然出来。 即便是军机领班大臣奕助,私下里和朝中的门人故旧议论起当今皇上的新政来,也是一个劲的摇头。说不出的愁闷茫然。再要遇到朝中官员上他这里打探消息,就更是一堆二五六心到了极处的样子。堂堂王爷,贵为军机领班大臣,如今就像是摆设一样,惹得朝廷内外在背后议论起这位王爷来,都不免有些腹诽不已。 但是朝廷大政方针中透出的种种迹象,已经免不了让人猜疑万分。尤其是科举与新学之争,伴随着朝廷在两江和北洋以振兴实业为肇基,大力推行新政,新学与旧学的矛盾已经是如**般一触即。眼见着就差最后捅破那层窗户纸。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这事情追根溯源,还要说到皇上几年前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当年开办京师大学堂的时候,报名的学子们寥寥无几,后来还是朝廷颁下旨意。又是给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生活补助,又是在旨意里面给这些学子们预留了出路,才勉强把京师大学堂开办了起来。朝野内外说实在话。也压根儿没有把这个京师大学堂当回事,大都一门心思等着看笑话。 自打推行洋务以来,大清不也办了不少的新式学堂?李鸿章的北洋。刘坤一的南洋,都是热闹的很,说起来也不算什么稀罕事情,可最后还不就是那样,又折腾出什么花样出来了?说白了,甭管什么新学洋务。横竖还不得是张之洞的那自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学终究不过是术而已,要正人心明是非,还的靠老祖宗的圣人之学,归根结底,科举取尖才是正途。 可如今这局面却变成了另外一番模样,尤其是在两江和北洋大力推行实业展布经济的当口,急需大批在新式学堂里培养出来的人才,而这些人又不可能从天上就掉下来,放眼整个大清,能够指望的也只有京师大学堂里那些学子们了。 这个时候,似乎才见着皇上当初开办京师大学堂那份未雨绸缪,一时之间,那些学子们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放到两江和北洋,现成的顶戴功名,还全都是实打实的缺份,比起那些士子们苦熬半生换个秀才举人出身,还得候班等缺,要是没有银子和背景,说不得一辈子都轮不上一个差事,这景况可就天差地远了。 眼瞅着正经科举功名出身的人,被朝廷不咸不淡的冷落在一边,而那些不过读了几年洋墨水的学子们,却一个个被当做宝贝似的放到两江和北洋。朝野上下京城内外,这一下可算是热闹的紧了,虽说有皇上的威权在朝廷中压着,明面上还不敢闹腾得太过分,可背后却是暗流汹涌,人言凿凿说什么的都有。 这当中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瞧着现如今但凡沾上实业二字,内里的利益那是大了去了,眼红心热忿忿不平的。也有那些在科举路上一门心思奔着功名去的士子们,打量着朝廷厚此薄彼,再这么下去,半生寒窗苦读都将化为泡影,于是联名上书,聚集起来吵扰不休的。 而这当中真正闹腾的最厉害的,还是那些清流们,见天就是一个折子,言辞一个比一个激烈,不外乎是哀叹朝廷此举走动摇国本,由此大清将国将不国。更有不少清流官员整日价守在隆宗门外,就等着去堵在军机上入值的翁同酥,巴巴的盼着如今这个清流领袖,又是皇上的师傅。能够在皇上跟前去进言 这些乱纷纷的情况,紫禁城里的光绪自然是心知肚明。从一开始。他这心里就清楚的很,这些风浪原本就避免不了,也是躲不开的。 如今国家的局面就是这个样子。外敌环伺,内里又积弱腐朽之极,可天下能够看出这份摇摇欲坠的危局的,又能够有几人?历史上早午大清惨败于日本,输的连内裤都没了,这才痛心疾想要振作自新,才开始慢慢学着睁开眼睛去看世界。可这个时候的情况又有些不同,甲午大清勉强还维持住了一个不胜不败的格局,就好比一个破落潦倒的世家。家底子被败落的七七八八了。可还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迫在眉睫的忧患,一大家子便又得过且过混日子。 这样一种局面,要想骤然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大刀阔斧施行变革,势必会受制于各方势力,处处掣肘寸步难行,更加上还有一今日本在旁边虎视眈眈,真要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