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六九、乞丐 (第1/2页)
“蜀中大儒?” 听得此话,朱言钧面上露出古怪的神色,沉吟半响,末了却是淡淡问道:“爱卿所言,可是那位隆庆年间告老的诸葛易……诸葛先生?” “圣上果然博闻强记,却是堪比过目不忘了!”张居正不露痕迹地拍了记马匹,这才小心道:“微臣所言,正是这位诸葛先生。且看昔年诸葛先生及冠便已金榜题名,素有神童之名,十二年宦海中青云直上,到得大理寺卿之职,曾有‘督察付延刚,大理诸葛神’之号,其名气与昔年死谏先皇的付延不相上下。” “但得其后,诸葛先生性子不羁,却是开罪太多朝臣,终是被一贬再贬,又因好友付延落难之事而伤神,不过四十出头,便自黯然告老还乡,致仕而去。但得听闻近些年来,诸葛先生修身养性,著书立学,其修养反倒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隐然已是儒道中执牛耳者,文采雅名传天下,老幼皆知……” 他这番话可谓开诚布公,虽说公正言明,但却似是与历万帝毫无避讳,可见他与小皇帝朱言钧的关系,比之朝野猜疑的还要亲密些。 朱言钧闻言却是蹙眉,“虽说这位先生乃是当世大儒,文章做得花团锦簇,朕幼年时也曾拜读过他的文章,的确精妙绝伦。但而今所言乃是朝中首辅之位,须得有治国之贤良,这位先生只是纸上谈兵,又多修儒学见解,且脾性却是书生之际,怕也不堪此重任哪……” 话是先扬后抑,但张居正是何等人物,一听便知朱言钧言下之意,对这位世人皆知的大儒颇为不屑,亦是对他这推举也起了敷衍之意。 张居正略作迟疑,还是强自笑道:“圣上明鉴,古语有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诸葛先生年少时的确有些轻狂,但得隐居数年,已然轻浮尽去,深谙治国齐家之道,如今既然无人可用,不若起复这诸葛先生暂且一试,且不论此事成败,却总算一举多得!” “哦?”朱言钧眼珠一转,似有所悟,随即若有深意般笑吟吟道:“如何一举多得,还请爱卿明示!” 张居正轻咳两声,随即肃容道:“回禀圣上,此举一来,能传出圣上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贤名,二来从了朝臣的愿,请来诸葛先生坐镇首辅调理阴阳,料必以先生的名声,满朝百官俱要给他几分薄面。这三来……” 他顿了顿,随即故作讪笑,“圣上明鉴,臣也有私心,自知才学浅薄,便能跟在诸葛先生身后历练学习。再者只需先生入朝,应能稳住局势数年,有这缓冲的数载时日,想必圣上便能从容布置,臣也能……” 话自然不好说透,但到得这一步,二人俱是世间顶尖聪明之辈,个中隐晦自能领会。于是朱言钧瞥了他一眼,便自缓缓道:“这也不失为一个法子,亦是权宜之计,只需有得几年,朕便能推你入阁,从此社稷无忧。” 他略作思量,便自毅然道:“这般……你便替朕去一趟蜀中,定要诚挚邀请诸葛先生出山执掌大局,事关家国的大事,你不可有丝毫疏忽,请到先生便速去速回!” 听得小皇帝语气刚硬,张彦正亦心下一凛,随即肃容道:“微臣领旨!” 二人又自低语商议一番,待得朱言钧面露满意之色,张彦正这才躬身退出书房,其后也未曾耽搁,匆匆回府迅速收拾行囊,这便坐上了离京的官轿。 出得京门,他又换乘马车,由一行衙役、家仆护着,急匆匆向西朝遥遥蜀中赶去。 京城外的官道修得平坦、宽敞,这赶车的也是跟了张彦正十余年的老马夫,手艺精湛娴熟,驱策两匹白鬃骏马轻快驰骋,张彦正在车里竟未曾察觉太多颠簸。 就着这难得清净,他望着车窗外田园风光恍惚有些失神,心思倏忽间不知飘去了何处。 在外人看来,自打斗倒了高拱,他可谓是时来运转,甚或可说是一步登天,也不知如何糊弄得小皇帝的青睐,藉着他五十岁大寿,封他“少师”从二品的官衔,升任礼部尚书一职,不日便将入阁,说是登高拜相,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得世人多擅嫉,只看得他风光之时,又有几人还会念起他曾经的落魄。 想他张彦正,隆庆年间也曾是大冥朝人尽皆知的风流俊杰,金榜提名正巧遇得那时首辅为主考,便拜了当时首辅徐介为师座,其后更得徐介看重、提携,暗中悉心栽培,正是徐介属意的首辅接任之人。 哪曾想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