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那个传说是真的 (第2/2页)
次秘密祭拜。 当地传言,玄武兵变李世民执掌兵权,并代父即位以后,曾经来陇右寻找先祖的坟墓祭祖。开始因走错路而到了秦安,后由秦安访至冀县。当他得知祖坟所在的南山之后,便带领文武随从,一路鸣锣开道,浩浩荡荡,前往祭扫。 这日,他们行至山下,谁知在山大沟深的林区,晴朗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下起了大雨。一时坡陡泥滑,头上淋湿,无法前进。为防山洪袭来,只得在祖坟所在的山坡之下,匆匆烧了纸钱冥器后返回。 后人为了纪念李世民到此寻根问祖的史实,就将这处山坡,命名为“烧纸坡”世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天长日久,以后的人有的已不知就里,传着传着,竟讹传成了“捎子坡”。但也有人说,其实叫“捎子坡”也有道理,意思是李渊死去的父祖,为了保佑孩子,捎付给了别人,借着别人的力量保护和成就了自己的子孙,所以叫做“捎子坡”。 而实际的情况,却是这稍子坡离真正的李氏祖地相差十来公里。那天晚上,李世民悄悄离开大帐,随亲卫亲至见龙堡祭拜,并留下随身一套明光甲一套、横刀一把。 随后的记录绝大多数都是平平淡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苟荣秘密替李渊亲生父亲重修了家谱,没有上溯,只是简单记录李渊父辈族亲,后来的继任者也是以此为准,记下永宁李氏的繁衍迁徙。 而后终唐一朝,唯一次的大事就是安史之乱期间,吐蕃人攻占冀县,但只是抢掠一番,见龙堡在山上,所以没有受到牵连,安然度过。 大宋时期,永宁镇的茶马市场进一步扩大,除偶然几次的西夏和党项人的sao扰,也没发生什么大事,见龙堡依然傲立。
随后的朝代虽战乱不断,但是永宁镇远离是非边缘,到也过的安稳,见龙堡一直传承着它的使命,直到清康熙五十七年。 那年的夏天,随着社会的稳定,永宁镇茶马市场又开始焕发他的春天。这日,苟氏三十九代族长苟言带着小孙子,出见龙堡查看生意。 今天,市场上突然出现一个白胡子的老头,来到了唱戏的地方,摆摊卖起了枣和桃,叫卖的声音很是洪亮:“枣桃、枣桃、枣桃……”所有的人都在看戏,没人注意老人的叫卖声。 老人不时将自己的摊位挪到不同的位置,继续吆喝着:“枣桃(早逃)、枣桃(早逃)、枣桃(早逃)……” 就在这时,苟言带着孙子也来看戏了。看着热闹的场面小孩左顾右盼,跑来跑去。 突然,孙子问他爷爷:“爷爷,爷爷,怎么看戏的人每个人都在脊背上都插着一个小旗子啊?” 老人向四周看了看,说:“没有啊!不要瞎说,他本以为是孙子在说唱戏的演员” “真的,都有啊!”孩子指着周围站着看戏的人。 “早逃、早逃、早逃……”白胡子老人还在吆喝着他的大枣和桃子。 听到这个喊声,苟言感觉好像有什么不对,马上问小孙子:“你看咱们俩脖子上有没有小旗子啊?”小孩看了看说:“没有。” 老人听着卖桃人的吆喝声,有一种不祥的感觉,给孙子说,咱们赶快走吧。苟言带着孙子背上那口大箱子,一路向东而去,……他们成了为数不多幸免于难的人。 晚上,灾难果然降临到这个地方。 一刹那,天崩地裂,天翻地覆,大山崩塌,一座城镇整个被埋在了地下,渭水被堵了三天三夜,只留下了一个小小的坟墓。 侥幸活下来的人群纷纷搬离此地,到了如今的磐安,取安如磐石之意。直到雍乾时期,才有先前遗民陆续迁回在此居住,不过数量不多,以村的形式存在。永宁镇成为历史成为过往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四十里铺。 见龙堡自此变成了一片瓦砾,苟氏的后代,人丁单薄,再也无力承建,苟言在如今的苟家庄再立家业。每代再派一人前往见龙山守护,除却近代浩劫时期,大多数都是扮做云游的道士,在此徘徊。直到苟爷这一代,把这个任务叫给了自己,苟氏一脉算是解脱了。 由李氏交苟氏,最后又回到李氏,算是个千年的轮回。李文平看的感叹不已,又单独的把李氏传人分列出来,做出李氏直系家谱,算了算,自己也算是其中的一支。往后要是闲暇下来,再走访下村里的村民,看有没有留下来的记录,要是能在丰满一下,也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