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二章 第一险关 (第1/2页)
月六日下午李承明得到薛万彻传来的消息,他已经顺利拿下潼关。两天后李承明终于在避开沿途的几个县城以后疲惫不堪地到达潼关。 潼关城,号称天下第一险关。历来定都长安的王朝都把潼关当成最后的屏障,李唐自然也不例外。这里的守军足足有两万人,要不是薛万彻借口奉皇帝命去洛阳拿温大雅问罪的话光凭六千步卒又没有攻城器械是根本不可能拿下这座险关的。 李承明凝视着潼关,良久不语。 “大王,入关“薛仁贵催促道。 李承明点了点头,策马入关。 薛万彻将李承明迎上潼关城头指着东面道:“大王请看,那险要的地方,山路狭窄,只能容一辆车通过,连长戟都挥舞不开,自古以来,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我们只要据守此关一个月,天下局势必有大变。”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果然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李承明赞道。 “马相公,你辛苦些,立刻替我写一封讨李世民檄传檄天下。”吟完杜甫的诗以后李承明立刻说道。 薛万彻愣愣地看着李承明道:“大王好才华” 李承明笑了笑道:“薛将军,命人准备两面白布,请马周些些字上去,然后竖在潼关城头。” “大王想写什么字?”马周问。 “就写赵氏孤儿,切齿不忘屠岸贾,楚王承明,誓报父仇兴大唐。”李承明道。 薛万彻和马周一起应声道:“是” “薛将军,父亲和四叔的首级你先派人用石灰腌了,等问李世民讨来身子以后再合葬”李承明又道。 薛万彻点了点头。 李承明转身向城下走去,边走边道:“原来的潼关守将是谁?他现在什么态度?城里的粮草还能坚持多久?” “是左骁卫大将军新兴县公马三宝,他还没有表态。粮草还能坚持一个半月,不过为了安全起见我已经请谢将军带人去周围的几个郡县去征集粮草了。”薛万彻跟在身后一一解答。 “马三宝?是不是平阳姑母家的家奴?”李承明问。 “正是他” “薛将军,我马上去写一封信,你派人带去太原给柴哲威。”李承明突然想起他的表哥柴哲威来,要是能把他拉过来柴绍也不就等于和自己绑在一起了吗那么马三宝 武德九年六月十一日,李世民发布太子令,任命原门下省侍中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兼太子中允,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兼太子舍人,任命张公谨为太子家令,任命侯君集为太子左右卫率府将军。 武德九年六月十二日,尚书省向朝廷三省六部九寺十六卫府及天下诸道郡州县发出上敕,宣布免去裴寂尚书左仆射职务,以司空衔在京荣养,免去杨恭仁中书令及吏部尚书职务,出任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兼领洛州都督;原尚书右仆射萧瑀升任尚书左仆射,原中书令封德彝升任尚书右仆射,太子詹事宇文士及任中书令,太子右庶子房玄龄任中书令,兼领吏部尚书,太子右庶子高士廉守侍中,太子左庶子杜如晦出任尚书省兵部尚书。撤销五月廿六日上敕,废河东道大行台,免去赵王李孝恭河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职务。 武德九年六月十三日,尚书省敕,废天策上将府建制,原天策府从署除弘文馆外,尽行裁撤。次日,再发上敕,改封原赵郡王李孝恭为河间郡王,改封原任城郡王李道宗为江夏郡王。 在此期间,尚书省连发数道省文,行文山东道行台尚书令并州都督李世勣,要求他将原楚王府长史,现山东行台尚书右仆射王小胡“执归长安待罪”。 显德殿上房玄龄侃侃而谈道:“为保持朝局稳定,三省九卿均不做大的更动,这是定计,殿下虽不尽满意,却也不能急在这一时。还是等平了李承明以后再做打算的好。” “那外郡州县的官员呢?”李世民点头问道。 房玄龄答:“是,外官此刻尤其动不得。” 李世民道:“内乱在即,外面带兵的武将,一动不如一静,这些我都虑及了的,我没准备放一个外任武官,可为什么连文官也不能动?” 房玄龄叹了一口气:“臣这些日一直在留意尚书省的抄报,今年南方北方的大旱已成定局。此刻更换地方州郡官员,新人经验不足,又对辖地所知甚少,民生经济正在凋零之时,实在没有时间等他们慢慢摸索熟悉;故吏虽然守旧,毕竟是熟手,大灾之年,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