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乱世之外有桃源 (第2/2页)
。天子大悦之下便难得地大方一次,命人将西园骥厩的一对千里神骥“绝影”与“骕骦”赐予曹cao代步,以免途中延误。 曹cao轮换骑乘两神骥,一路疾行如风,翻山越水如履平地,不几日便进入交州境内。一入交州,曹cao立时发现此地与中原大不相同。在显然是经过精心修整的宽敞平坦的官道上,来来往往的百姓无论蛮汉贫富,红润的脸上大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开心笑容,与中原之地面带菜色满脸苦楚的百姓迥然不同。 此时正值春耕时节,官道两旁的农田中,处处是驱牛耕作的忙碌身影。曹cao因路上行人不少,便放缓马速徐行一阵。速度一慢下来,却被他发现一宗异事。使用耕牛古已有之,但牛性顽劣,往往难以控制,耕作时必须有一个熟悉牛性且力量较大的成年男子专门负责驱牛;而耕地所用的犁具因过于长大笨重,也许二至三人才能控制自如。但在两边的田地中,大多是一个女子甚至是幼童用一条绳索在前面牵牛,那牛便温顺无比的乖乖跟随;后方则是有一人扶犁飞快地跟进,犁头划过之处,坚硬的泥土如波浪般分在两边。片刻间只需两人合作,便可将一大片农田深翻一遍。 曹cao心中大奇,恰好看到有一对似是祖孙的一老一少耕完一片天地,到路边的田埂上坐下来休息,便下了马走过去,拱手道:“请问老丈。” 那老者见曹cao虽是风尘仆仆,但衣着言谈及所牵马匹都不似常人,忙起身还礼道:“小老儿见过这位先生,有事尽管道来,小老儿知无不言。” 曹cao道:“在下方才见到本地农人耕作时似乎分外的省时省力,不知其中可有什么诀窍?” “先生好眼力!”这一问却似乎问到了老人的痒处,他得意地一笑,将耕牛牵了过来问道,“先生可能看出此牛与往日见惯的耕牛有何不同?” 曹cao将这头健硕的耕牛由头至尾打量一遍,立时有所发现,用来牵牛的绳索,竟不是拴在牛颈上,而是系在一个穿过牛鼻子的铜环上,惊奇地问道:“难道这一切都是这个小小铜环的作用?”
“正是!”老人笑道,“此铜环穿在牛鼻前端最是敏感的一段软骨上,稍一牵引,这牛感到鼻子疼痛,自然便会乖乖的跟上。有了这个鼻环,便是我家阿嘎这样的小儿也可轻松自如地驱使它。” “妙极!果然妙!”曹cao鼓掌称绝,连连赞叹。 “再者,我交州农人耕作效率如此之高,还要靠这曲辕犁的神效!”老人又扶起靠在田垄上的犁具,“这曲辕犁由犁铧、犁壁、犁底、压镵、策额、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和犁盘共十一个部件组成。与旧式耕犁相比,有了几处重大的改进。首先是将旧式耕犁的直辕与长辕改为曲辕与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如此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cao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这曲辕犁上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结合使用,便可依据需要自由调节耕地深浅,如此精耕细作则大大提高农田产量。至于犁壁,不仅可以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这次曹cao连赞叹之词都已忘记,他亲手扶着那曲辕犁尝试推进几步,叹服地问道:“如此巧夺天工之物,不知是哪位匠师的大作?” 老人满脸自豪地答道:“这牛鼻环与曲辕犁,皆是咱们交州典工从事马钧马大人设计制造和推广使用的。但听说马大人不知一次在人前表示这两件东西都是在咱们刺史大人的指点下才制造出来,他无论如何都不敢居功。” “曹某倒不知宇……这位赵大人居然还通晓机关器物之学。”曹cao摇头道,忽见那被老人唤作“阿嘎”的少年自始至终对两人的交谈充耳不闻,只全神贯注地低头用一根削尖的断枝在地上勾画着什么。心中好奇之下,便探过头去观看,却见他竟是在地上工工整整地书写了四句短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句言简而意丰,笔力虽显稚嫩,字体却很是端正工整。 “好诗!”曹cao赞叹一声,转头对老人道,“此子小小年纪,竟能写出如此深谙民间疾苦的警世之句,久后必成大器!” 老人连连摆手:“先生谬赞,我家这臭小子懂得作什么诗?想来定是在蒙学跟先生学的罢。” “蒙学?”曹cao一愣。 老人解释道:“咱们刺史大人自上任之后便在各郡县广建蒙学,明令凡交州境内适龄孩童,均可入蒙学免费就读三年。阿嘎今年是第二年,如今已经能带我给他嫁到邻县的姑姑写家书了。” 曹cao听罢,心中唏嘘不已。想起当年在长亭初会时各自所言志向,喟然长叹道:“宇霆,终是你比cao与本初先行了一步!” 【注】 给牛穿鼻环的技术似乎在春秋末期便已出现,山西出土的一具战国时期的青铜牛樽器皿上便已有了鼻环,小说勿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