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风流_第二十八章 临别依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临别依依 (第1/2页)

    “既然萧郎想要经由科举而入仕,但这贱贾之业,今后就此休提。”

    望着小青姑娘斩钉截铁的警告,萧逸惊讶的问道:“我大唐不是一向鼓励商贾吗?那京城有名的东市西市,好生兴旺。”

    一直以来,萧逸都觉得唐朝是历朝历代中,最为鼓励商业贸易的开明朝代,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歧视商贾,虽说宋朝的商业更加蓬勃,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好像比不上唐朝时期。

    “此乃两回事。”小青先是饮了一口泉水,接着说道:“早年颁布的大唐六典,其中有云,工作贸易者为工,屠沽贩卖者为商,此两者,工商之家,与刑家之子并列,三代之内不准入士。”

    冷汗流下,就算清楚商人在古时的地位不高,没想到还是远远被自己低估了,萧逸虽然非常向往赚到那万贯家财,坐拥奴仆成群的富豪生活,可也很清楚,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这些家财无疑是无根之萍。

    暗道一声好险,萧逸没想到商贾在唐朝也是如此被歧视,其实想想也不奇怪,自从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就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了。

    “萧郎。”小青见对方低头沉思,举目朝院子中看去,摇头道:“这家里虽然清幽,但过于闭门造车,书籍不多,未有名师教导,可惜。”

    一直在偷听的罗小娘神色一黯,苦笑道:“无钱供养阿弟去县城学馆中读书,所幸祖上留了些诗经等书,唉!”

    “倒是奴家想当然了。”

    深深瞅了眼紧皱眉头的萧逸,小青缓缓站起,含笑道别后走至院门时,忽然回身道:“奴家主人暂住在县城外的慈云庙,那里的藏经阁内,诗经典籍无数,很多寒门子弟都寄宿在庙里借读,比起来,读书的风气,城里的学堂都有所不及,不如萧郎带着罗艺一同过去,所需花费自是不用你们cao心。”

    “当真?”罗小娘神色惊喜,急忙连声道谢,小青姑娘嫣然一笑,也不等萧逸相送,很潇洒的转身,径自去了。

    “真真遇上了贵人。”钱真儿异常羡慕的走上前,望着人家离去的背影,在回头看看沉思中的萧郎君,心中感慨万千。

    傍晚,罗家小院成了村里最热闹之处。

    凡是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此刻都坐在院内,聊些家常,说些吉言,算是大家临别前的最后一次欢聚。

    能够远赴县城读书,自然是非常值得庆祝的喜事,村民们也没人难过,欢欢喜喜的举家登门,携带些特产一类的吃食,衣物,把个屋内堆放的满满当当。

    盛情难却,萧逸自然一边道谢一边感慨民风淳朴,丝丝感动盈满胸怀。

    一等大家都散去之后,才发现罗家姐弟一脸无奈,急匆匆的取出一张草纸,忙着登记各家送来的礼物。

    那些葡萄都由各家抬回去了,萧逸连同酿造葡萄酒的配方一并送出,既然没办法经商了,自然送给村民们,当做一份回礼,没想到从此以后,娘子关的葡萄酒,成为远近闻名的特产。

    “记这些做什么?”

    萧逸走到姐弟俩身边,好奇的问道,这般郑重其事的模样,难不成将来还要回礼?

    正忙着整理诸如蒸饼,大枣,粗布等礼物,有些焦头烂额的罗小娘抬头白了一眼,没好气的道:“自然得详细记清楚了,省的将来忘记了,真要是今后做了官,到时大家过去投奔的话,也好有个说辞。”

    “什么?投奔?”萧逸有些摸不清头脑,疑惑的道:“为何要投奔,在这李家村不是住的好好的吗?”

    “萧大哥,你有所不知。”

    罗小娘放下手中的竹篮子,苦笑道:“常言说的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村里人的点点恩惠,在平日都是大家应该的,可一旦有人发达了,那么,村里有了难事或是旁的愁事,自然都会跑去求助,时间久了,你自然能体会到这里面的无奈。”

    “哦,我明白了。”

    萧逸立时听懂了罗小娘的言外之意,无非就是想说你曾经受过家乡人的资助,那么将来当官发了财,大家自然就会上门打秋风。

    都是当年的乡亲,你还不敢回绝,不然就会被家乡人背后戳你的脊梁骨,这些人情往来,预先投资,任是谁家都不敢慢待。闹得大了,都会被御史台狠狠的参上一本,参你个薄情寡义,不念乡土之情。

    “真是麻烦,难怪有钱人家都要雇个管家,果然头疼死了。”

    乡土,乡土,在古时乃是最被人重视之事,祖坟的所在地,谁敢不重视?就连帝王家都不敢得罪老家的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