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 部族分立 (第2/3页)
地护卫们围成地边缘。苏翎旋即下令让其入内禀报。 哨探跳下马,小跑着来到苏翎面前,气喘吁吁地说道:“禀报将军,哨探回报,虎皮驿、奉集堡、沈阳一带,均未发现建奴大队人马,至抚顺附近方有八旗游骑出没。” 苏翎问道:“沈阳城内地八旗兵有何异动?” “一如往常。”哨探回道。 苏翎点头说到:“好。你下去歇息吧。” “是。”哨探随即退去,一旁地黑甲骑兵立即给其拿来饮水、干粮,这一路奔出近百里。可真该歇息一下才能再次上路。 得到哨探带回的消息,苏翎算是放下心来。努尔哈赤大约一门心思在处置家事,被郝老六与术虎一番折腾,可要花上不少时辰才能有点头绪。苏翎一直担心努尔哈赤恼羞成怒,不计代价地回身反扑,那样可是轮到苏翎难于应付了。不过,既然能成一国之主,便不会让冲动占了上风,至少也要掂量一下形势。才会动手。此时,苏翎反倒希望努尔哈赤不要犯错,要冷静处事,苏翎才会有时间来进行这一趟蒙古之行。 此时,苏翎与护卫们围坐的篝火上,那只金正翔猎来的兔子已经烤熟,正将一滴滴的油脂滴到火上,发出一阵阵轻响。 苏翎上前撕下一直兔腿,咬上一大口。美美地嚼着,这心情放松,腹内才真地感觉到饿了。 不过,抬眼瞧了瞧不远处的李永芳,苏翎停下,又再次看了看,便命人去唤李永芳过来。 李永芳与十几个属下自成一堆,当然,未经允许。这打猎是不敢随意去的。也没有骑兵大方到给这些人猎物。见苏翎传唤,李永芳连忙快步走过来。 “将军。”李永芳行礼说道觉得处处不同,这军中礼节,也算是一学便会。 “坐吧。”苏翎指了指身边。 李永芳迟疑一下,还是依言坐下。苏翎又示意让他也享受一下那只兔子,李永芳便小心翼翼地撕下半支前腿,小口地吃着。 苏翎见其非常谨慎,不觉地微微笑了笑,也吃起手中的食物。 “蒙古之事,你知道多少?”苏翎边吃便问道。 大约是这样问话的情绪,远比在辽阳城中要轻松,李永芳显然经过半只兔腿的“招待”,也露出几分舒缓的姿势。 “将军,沈阳陷落之前,蒙古的事还是知晓一些。” 听到“陷落”一词,苏翎心中暗笑,这李永芳转的还是很快,说到底,还是在大明一边待地要就一些,至少这个词说得便不象是刻意强调的。想必这比在努尔哈赤身边要轻松得多。说道这里,苏翎倒是有心想问问,李永芳在努尔哈赤这算是野蛮之人的手下,是如何地战战兢兢的做事的,当然,此时还不是恰当的时间。 “据说,那蒙古林丹汗,曾给努尔哈赤写过信,这事你可知道?”苏翎问道。 “属下知道。”李永芳答道。“传说广宁一带的虎墩、炒花一部,便是林丹汗的一部?”苏翎问道。 关于蒙古,苏翎所知不多,胡秋青带回的消息,很多也仅仅是喀尔喀部族的消息,而大明内部的传闻,却也仅仅传说,还真是难以明证。 李永芳略略沉吟片刻,才开口说道:“将军,大明朝所说地虎墩兔,其实便是林丹汗。” “哦?”苏翎一怔,还有这么一说?他消息倒是听了不少,但真不知道是一个人,两个叫法。 “你说得详尽些。”苏翎说道。 李永芳便解释道:“蒙古林丹汗的名字,应该叫林丹巴图尔,蒙古汗号,是称为呼图克图汗。大明这边的称呼,是由音转为虎墩兔汗”。 苏翎这才算是弄清楚这个称呼,又问道:“那么说的虎酋便是指的林丹汗了?” “是的。”李永芳答道。 “说虎酋八大营,便是说起有八营人马?”苏翎问。 “是。” “这个林丹汗可果真能有四十万蒙古骑兵?”苏翎终于直接问道这个问题。 当初胡秋青带回这个消息时,曾令苏翎对全盘计划的最后结局,十分担心。努尔哈赤不过十余万人马。尚且费时费力,步步艰难地对付,若是蒙古四十万骑兵再成威胁,岂不是一大心病? “将军。林丹汗十万或许会有,但四十万却不是实数。”李永芳一句话便将四十万给否决了。 “果真?”苏翎追问道。 “属下句句属实。”李永芳老老实实地说道。 苏翎紧盯着李永芳,从其表情上看,不会是谎言。便道:“你且说说林丹汗给努尔哈赤下书的事情。” “是。”李永芳便开始讲述林丹汗与努尔哈赤的一段接触。作为努尔哈赤地一个招牌,且负责哨探事务较多的人,李永芳还是能够接触到大多数的内情。 那还是萨尔浒大战之后。努尔哈赤又征服了叶赫部,并在喀尔喀不蒙古部族进攻自己时,一句将喀尔喀部的首领宰赛擒获。并由此逼迫喀尔喀五部蒙古部族与努尔哈赤联手,不仅不得再帮助大明,且要反而与努尔哈赤联手进攻辽东。 喀尔喀蒙古部族名义上还属于林丹汗的管辖,如此便归顺努尔哈赤,林丹汗当然不同意,便修书一份,派使者送给努尔哈赤。此信的开头,便是一句:“统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问水滨三万人满洲国主英明皇帝,安宁无恙耶”,这句当即便招致努尔哈赤地怒气。分明是瞧不起这位征战多年的女真首领,且文中那人数作为鲜明的对比,可不是欺负人不是?随后地内容,大意是警告努尔哈赤,不得进攻广宁一带,声称广宁是属于林丹汗地辖地,不许努尔哈赤染指。 事实上,广宁一带,大明朝在沿边设有不少木市、马市。用以与蒙古进行贸易,蒙古人的马匹、毡等等,而大明地粮食、布匹、瓷器以及一些蒙古贵族们消耗的日用品,也只能从这一带输入。尤其是铁器,更是不可缺少。并且,蒙古人在广宁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