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求生日记_禁止令 作者:炎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禁止令 作者:炎凉 (第1/3页)

    孙悟空的紧箍咒禁止令

    禁止令形成的原因,是小时候我们从内在发出自然的需求,yu望或感情时,却受到父母长辈的禁止,陷入一种不自由、被束缚的状态,失去原有的活泼、自在。于是,35岁时禁止令进入了我们幼小、单纯的生命之中。

    最初父母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而形成的,因为孩子不懂得死亡,不了解生命里面存在着许多学发和危险,他们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好奇、新鲜和极度想要去探索的兴趣,因此,父母亲往往会为了孩子的安全而不准他去做这、做那……,于是,禁止令便逐渐地、一点一滴地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象征的就是小孩子的部分,即FC(freechild)。在西游记的故事里,孙悟空总是非常活泼好动并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唐三藏代表的是父母的部分。他有很强烈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每当孙悟空不听话时,他就会念紧箍咒“禁止令”,限制孙悟空生命里活泼、自在、任性的本性。因此禁止令所代表的,就是每当我们想要去展现生命内部那个天真、率性的自己时,内在就会出现一股更强大的力量阻止。影响我们非常深刻的有下列十二个禁止令,认真去觉察这些禁止令对你目前的影响有多深。

    1.不要存在;2.不要健康;3.不要成功;4.不要重要;5.不要思考;6.不要当自己;7.不要亲近;8.不要属于我们;9.不要长大;10.不要像个孩子;11.不要感觉;12.不要正常;

    不要存在

    这是第一个禁止令。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来自孩童时期被体罚、忽视的经验;在他人面前被罚跪、斥责、感受到羞辱时,会恨不得有个地洞可以钻下、希望自己消失。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干脆死掉算了!养你这个孩子实在没用,我应该在你出生时就把你弄死!”

    父母亲用冷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会使你觉得自己对父母而言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感受不到在父母心中的宝贵和重要。在心理上,父母给孩子最大的伤害就是漠视——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收回来,让孩子觉得你不再爱他。于是,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进入了我们的生命。

    当意识里有这个“不要存在”的禁止令时,是造成个人想要自杀的最主要根源,或者常常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点意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而在与他人的互动关系中,总是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认为自己的存在是多余且不必要的;当做错事情而影响别人时,心里会有很深的自责,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反动力量特别强的人,为了要抗拒这种宿命,或避开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自我批判,会将自己震荡到另一个极端而刻意体现自己的重要。他们会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他们处处表现自己很能干,把自己塑造成无敌铁金钢,很辛苦地在过活,希望所有人都看得到他的存在。凡是反动力量将一个人原本处在的负面状态震荡到看似正面的状态时,往往使周围的人感到十分的压迫与不自在。真正的自信与因为内在反动而表现出的极端自信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在自然的环境中被爱、被滋润、被尊重的孩子,内在会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他不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压力和不舒服,他会懂得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而不会去控制、cao纵或支配别人。

    不要当自己

    这是第二个禁令。有些人并不是被期待着来到这个世界上,比如父母原本想生男孩,结果却生了个女孩,或是他们原本期待添个女孩,却生了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待,所以每当你展现自己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看过你,正视你的需求,他们总是用自己理想中孩子应该表现的样子来评断你。如果你符合他们对你的期待,就会给你许多赞美和鼓励。

    如果你不符合他们理想的小孩模样,就给你斥责与批判。还有当你流露自然的情感与需求时,父母会用应该来要求你。在这样一次次的互动过程中,这个“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就渐渐进入了你的生命,为了要得到父母的赞美和夸奖,你愈来愈远离本来的自己,而成为父母所期待的样子。

    这个禁止令对我们的影响是,每当你真实的情感和需求浮现时,心里便会有很深的恐惧同时出现,你觉得自己如果表达出内心真正的需求,别人一定会变得不再喜欢你,而破坏了你与对方之间原本和谐、自在的关系。于是,在你的生命中,你渐渐懂得去迎合、讨好别人。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感觉这样刻意压抑自己实在太痛苦,而选择将自己反动到另一个极端,变成“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一个不在乎别人感觉的人。其实,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这两种极端的内在根源是源自于同等的伤害。有句话说:“自卑感造成的自大狂”,一个充满假自信的人和一个极度自卑的人其实一样的,这种自信是那种强加训练与扩充出来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信。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确确实实、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他不需要去和别人比较。当别人称赞他时,他会觉得很开心,因为被称赞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他也清楚自己并不会因为别人的称赞而变得更好;

    别人贬损他、责骂他时,他的心里会有些难过,因为被骂总是一件不太好受的事,但是他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责骂而贬损了自我价值。

    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对自我的了解与接纳,这个自我了解与自我接纳需要努力才能获得,许多书里提到的放下、原谅,爱与慈悲等这些品质,是无法刻意做到的,惟有靠你不断的努力、成长与自我治疗,有一天,这个生命品质自然就来了,没有一丝一毫勉强。很多人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希望自己可以速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忘记了自我成长这条道路是要靠自己实实在在一步步去经历、去学习的。

    不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