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崛起_第四十六章 瞭望台行动(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瞭望台行动(2) (第1/2页)

    为了达到战役的突然性,D军将选择一个无人地带抢滩登陆,然后再迅速夺取文茨皮尔斯。所以,真正对D军的登陆行动构成威胁的是S联空军。

    D军此次登陆作战由第1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统一指挥,接到任务的莫德尔上将也是首先想到D国唯一的一支陆战部队——第1陆战师,该部本来是为执行‘海狮’计划(登陆Y国本土)而组建的,现在一直在F国海岸训练,现在已基本完成训练。

    莫德尔上将不担心兵力的问题,他指挥的第一集团军就有约13万人,摆在莫德尔上将面前的最大问题除了运输能力外,还有就是如何保密了。很显然,如果让S军获悉计划而提前做好准备的话,D军是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的。

    对于D军来说,战役的突然性才是取胜的关键。只是,这么大的行动要做到保密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几乎是不可能的,如部队的大规模调动、物资的调运、船只的调集等等,所有这些信息都很容易让对方察觉将会发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根据情报部门掌握的资料看,此次行动确实隐瞒不住Y国人,谍报局长卡尔藤布隆建议采取欺骗手段来拖延时间,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计划。

    为了配合东线的登陆行动,部署在西线的第11集团军和第8装甲军开始往F国海岸佯动,进行大规模的渡海演习。更重要的是,位于北海的黑尔戈兰岛突然加强了1个战斗机大队和1个俯冲轰炸机大队,而且驻防该岛的第3yu雷艇支队还优先得到了补充,使得该支队达到了24艘yu雷艇的满编,潜艇也频繁的出现在Y国东南部的北海海域,而且多次接近Y国的海岸线抵近观察,所有这一切行动,都制造出意图对Y国本土发起登陆作战的假象。

    以上这些消息很快就被Y国人知悉,并从各种情报分析中得出了结论,‘海狮’计划就要实施了。

    得到‘海狮’计划就要实施的消息后,丘吉尔尽管不太相信,但空军司令道丁将军提醒说:“也许D国人想尽快结束西线的战事,而且他们的空军力量正在不断加强”。

    无论此时对Y国发起登陆作战被认为是多么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疯狂的,但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而且‘超极机密’再次及时提供的准确有关情报也表明,D军确实正在准备一场大规模的渡海作战。出于稳妥起见,丘吉尔下令东南沿海一带的部队加强戒备,并把消息通报给S联。

    其实S联也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十人小组’就曾多次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十人小组’是一个S联情报部门在D军内部发展的间谍组织,其实早在36年就已秘密开展工作了,主要是策反那些反战的军官,对象全部都是上校及其以上的军官,策反成功后,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及时向S联提供情报。到了大战爆发后,该组织发展到了刚好有10个人,于是,就把这个组织叫做‘十人小组’。

    根据‘十人小组’提供的情报,在与Y国人送来的情报作对比后,斯大林相信D军的异动是即将进攻Y国本土。实际上斯大林还乐于看到D军把更多的力量用于西线,这样就可减轻S军的压力。

    只是,Y、S两国都判断错了D军进攻方向。

    这样,D军利用上述这些措施,成功的掩护了真正的行动,执行‘瞭望台’计划的登陆作战部队的调动和物资调运都很顺利地完成了。

    为了继续掩盖真正的作战目的,D军极度重视保密工作。特别是作为首批登陆部队的第1陆战师,因为是D国唯一的一支陆战部队,所以这支部队就成了敌人重点侦测的对象,该师的一切动向都受到了敌人的严密监视。

    可以说,要想完全避开敌人的耳目是几乎不可能的,在第1陆战师的周围,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F国抵抗组织的成员在秘密监视着,任何人员和物资的调动都被一一记录并传递到了Y国。

    对于这些情况,D国谍报局是清楚的,但是却无法一网打尽这些间谍,只要还有一个漏网之鱼,对于D军的行动都是危险的。

    由于时间紧迫,第1陆战师必须要尽快登船。就在这时,乌姆巴赫师长建议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来调动部队。

    8月19日,第1陆战师的陆战1团和师属侦察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