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瞭望台行动(12) (第2/2页)
有效抵挡步枪子弹和手liu弹破片的杀伤。可以说,每一辆装甲车都是移动的机枪堡垒,而且该车最少只需3人就可以发挥出战斗力。 此前S军在希奥利艾就修筑了不少防御工事,可以说基本是现成的,‘索尔茨’战斗群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增加巷战防御工事,许多建筑物被改造成射击阵地,街道上到处堆积着障碍物,主要路口更是构筑有立体防御阵地。 由于兵力有限,索尔茨团长下令放弃大部分城郊的防御工事,仅在城南部署了一个连的兵力,主力全部收缩在城内布防。 防御部署刚大致完成,S军也展开了进攻。 9月6日15点,在城南方向担任警戒任务的7连与敌人前锋稍微接触后即撤回城中。 S军这次进攻的部队大约有一个团,另有20多辆BA-10装甲车配合作战,不过这也只是 试探性攻击,这支部队尾随7连接近城区,很快就被D军击退。 不过真正的战斗很快就开始了。不多时,S军就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与过往的炮击有点不同的是,此次炮击一下子就似乎落下了无数的炮弹,绝大部分D军官兵都没见过这么密集的弹雨。 事后才知道,这是S军刚服役不久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火箭炮一次就可以发射16枚132MM的火箭弹,也就是说,一门火箭炮的齐射就相当于一个炮兵营齐射的火力。 其威力可见一斑。
从此之后,这种火箭炮就大量出现在战场上,给D军造成很大的伤亡,后来D军官兵又嫉又恨地把这种火炮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 不过后来D军也知道,该型炮虽然火力强大,但是精度却不够,往往需要靠密集的弹雨来弥补误差。这势必产生极大的浪费,对于后勤补给也是极大的挑战。 S军连续炮击了约一个小时,几乎每间隔7、8分钟,就有一阵特别密集的弹雨落下,显然,这是火箭炮再次发射。 ‘索尔茨’战斗群仅有一个炮兵营可用,面对这么多的敌军炮火,哪敢开火还击,早早就分散开来,避免被一锅端了。即便这样,当炮击停止后,全营也就只剩下了6门火炮,整整损失了一半。 此外,反坦克炮也损失了20门,装甲车辆折损也很少,经过抢修后大部基本可以使用。人员的损失倒不大,主要是躲藏在地下室或是下水道里,避过了敌人的炮击。随后,索尔茨上校下令把全部反坦克炮都隐蔽到建筑物内,就连炮兵营的那6门105MM榴弹炮也一样,索尔茨干脆让这些榴弹炮准备平射,做反坦克炮用。 至于敌人的步兵集群,就交给迫击炮应付好了。 105MM榴弹炮虽然贯穿能力不强,但是爆炸威力大,如果被命中,即便是重型坦克也未必顶得住,而且里面的乘员会被震伤甚至死亡,如果像T-34这样的中型坦克被命中,那将直接报废。所以105MM榴弹炮平射,其威力比50MM反坦克炮强大得太多,只是由于这种火炮不容易生产,一般不会这样使用。 16点20分,S军从东、南和西南三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由于城外没有遇到阻击,S军很快就突进城内,但是在城区街道,兵力根本施展不开,S军也只能逐次投入兵力。 D军士兵依托复杂的战场环境,不断变换着射击位置,使得看起来几乎所有的房子或其他建筑物都是火力点,迫使S军逐屋争夺,甚至每层楼都可能要花大力气才能拿下。可是刚刚离开,D军士兵通过下水道和邻近的街区又返回这些房子从背后袭击,使得S军伤亡很大,坦克更是屡遭袭击,损失很大。 特别是6门105MM榴弹炮,它们部署的位置都具有在良好射界,分别封锁着3条主要城区道路,再加上其他的50MM反坦克炮的配合,S军装甲部队可谓一头撞在铁墙上,在短短1个小时内就损失了19辆坦克。 由于整个城市到处都在燃烧,S军一时也没有发现这些炮位,而坦克残骸把本就不宽的街道堵得更是严实,剩余的几辆T-34坦克只能暂时退出了战斗。 S军虽然没有了坦克配合,但是步兵继续攻击,不顾伤亡地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在突进到第3个街口后,进攻部队再次受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