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七章 瞭望台行动(13) (第1/2页)
原来,索尔茨团长早把装甲车辆分散部署在城区各路口,通常是1辆突击炮外加1至2辆半履带装甲车,再配1至2个步兵班组成的小战斗群,主要利用车载武器阻击敌人,步兵分散在四周负责警戒。由这些兵力固守各个路口,伞兵则利用房子做掩护,机动灵活地与突入的S军周旋,充分发挥了伞兵单兵素质高和MP40冲锋枪在巷战中的优势。 MP40冲锋枪短小精悍,火力猛烈,总重量才4.7KG,枪身折叠以后,长度仅有62厘米,非常适合在城市、森林地区作战。 在短兵相接中,伞兵们就是利用这种冲锋枪经常给予S军极大的杀伤,而自身的损失却很少。 不仅如此,固守各个路口的小战斗群也严密地封锁着街道,使得敌军很难机动,而S军步兵手里的轻武器根本不能对付这些装甲车辆,只有反坦克枪可以起点作用,但对付突击炮还是力不从心,不论强攻或是渗透都无法靠近攻击,只要露面,立刻就遭到机枪扫射甚至是75MM火炮的直射,而且这些装甲车辆都停靠在较有利的位置,远程火炮很难准确命中,不少突击炮甚至还构筑了独立掩体,从而降低炮火对自身的威胁。 突入城内的S军一时还找不到有效的对付办法,而自身的伤亡却越来越多。 就这样,D军就凭数十个这样的小战斗群,在伞兵的配合下,死死的挡住了S军的进攻。 战斗持续到了下半夜,一直作为预备队使用的坦克营都还没有投入战斗,索尔茨团长是越打越有信心了。 因为到天亮后,空军就可以提供支援了。 直到此时,S军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战斗依然胶着在城区边缘一带,距离团部所在的主城区还有约2公里。如果S军不改变战术或是得到有力增援的话,继续这样打下去,这2公里的路程将是他们的噩梦。 果然,天刚亮,S军就停止了进攻。激战一夜,除了伤亡近1000人外,还有19辆T-34坦克和15辆BA-10装甲车被摧毁。 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援‘索尔茨’战斗群,7日的一整个白天,里希滕菲尔斯上将先后派出4波共120架次的轰炸机展开空袭,每架飞机各携带96枚SD2小型炸弹,重点轰炸希奥利艾城南地区S军可能的集结地和一切可疑目标。 S军防空部队歇尽全力射击,不过仅仅是迫使D国飞机不敢过于低空飞行,却不能阻止飞机投下炸弹,虽然许多炸弹都落在无人地带,但还是有不少炸中目标,隐蔽在树林里的人员、车辆、火炮等在空袭中都有被炸中,损失很大。 SD2小型炸弹外观虽然丑陋,却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蝴蝶弹’。这种炸弹全重只有2KG,弹体长度约8CM,可以说是最小型的炸弹了。引爆方式一般是落地即爆,也可以通过小型控制器在离地面3-5米高的地方爆炸,这时杀伤半径达12米,对人员、车辆和轻型装甲目标有极大的威胁。 没人知道此次空袭的效果,只知道在这天,S军都没有发动任何进攻。 S军指挥员担心部队过于集中会再次挨炸,于是下令除了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包围和监视希奥利艾城内D军,主力则向周边疏散,但是到了天黑后,部队完成重新集结却花了近2个小时。 对S军来说,坏消息还远不止这些,在下午的时候,帕兰加被D军占领,守军第336步兵师再次放弃阵地,向克莱佩达方向撤退,使得左翼防线出现了漏洞。刚刚占领帕兰加的D军第1陆战师只留下第1团在该地布防,主力则继续向克莱佩达逼近,有力地配合‘索尔茨’战斗群的作战。 9月8日1点,S军再次出动装甲部队强攻希奥利艾,不料在接近城区时就遇到了D军坦克营的反冲击,双方坦克部队遂混战在一起,此时,士兵素质的高低就显现出来了。 S军的T-34坦克无论是数量和性能都是占优的,该坦克正面装甲厚度45MM,但有32度的斜角,使得一枚水平射来的炮弹击中斜面装甲后,需要击穿的装甲厚度就就相当于90MM,这样,D军四号坦克现有的火炮在500米的距离外还无法击穿T-34,而T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