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瞭望台行动(17) (第2/2页)
的判断是对的,但也不全对。 在已查明的番号中,S军确实没有多少机动力量可以投入反击,不过博克大将再次低估了S军的动员能力。 就在2天前,S军又组建了3个民兵师,它们分别是第291、292、293民兵师,这些民兵师用于反击固然不合适,但掘壕据守还是有不俗战斗力的。 当D军进攻捷尔任斯克后,第28集团军司令卡恰洛夫中将下令民兵师接手第25、124步兵师在城区内的防御阵地,这两个步兵师与第91、79坦克团就组成了强大的预备队。 从清晨发起攻击后,D军第6、13装甲师都先后陷入苦战。 第6装甲师在拉维那伊奇一带与S军第324步兵师和第165机械化旅发生激烈交火,到中午时分,第6装甲师击溃了这两支部队,不过在帕拉夫卡遭到了S军第25步兵师和第91坦克团的侧击,由于D军装备的四号坦克需要抵近到500米距离内才能击穿S军的T-34坦克,所以在刚开始接战时,损失颇大。 后来凭借出色的cao作技术和指挥得力,D军才逐渐扭转劣势,一直激战到傍晚才打退了敌人的这次反击。 虽然成功突进纵深并击退S军的反击,但是第6装甲师也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装甲力量,而且燃油和弹药一直没有跟上来,部队不得不停下来等待。
从另一边突进的第13装甲师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原来,自东线战事爆发以来,D军已一路推进了约500公里,占领了南北长约1200公里,宽约500公里的大片土地,不过在这个宽广的区域内,还有许多来不及突围的S军部队,这些部队中不乏有成建制的,有的还是师一级甚至军一级的,还有更多被打散的小股部队,这些部队在D军后方打起了游击,不时地偷袭D军后勤部队,从而获取他们也需要的补给。 就这样,许多补给物资都被游击队炸毁或抢夺,使得D军前线部队开始出现缺油、缺弹甚至缺粮的情况。 不得已之下,D军只得从前线抽调不少部队围剿这些游击队。 4日上午,第6装甲师终于等来了补给,随后,该师继续朝洛戈伊斯克进发。此时S军已在前方连夜又构筑起了一道防线,于是类似昨日的战斗再次重演。 战斗一开始,D军就感觉敌军的力量又得到了加强,不过凭借良好的战术和指挥能力,第6装甲师还是击溃了当面之敌,并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反击。 5日的一整天,第6装甲师都在等待补给。昨日的补给数量不多,并不足以让该师持续进攻。 相比之下,S军也是在苦苦支撑,为了阻挡D军第6、13装甲师的突进,S军第28集团军的预备队已在前两日的激烈战斗中消耗殆尽,现在已无预备队可用,于是不得不把新赶到的部队一批又一批逐次地投入战场,这种添油战术仅仅是延缓了D军推进的速度而已,并不能形成强有力部队击退D军的进攻。 第28集团军司令卡恰洛夫中将的指挥是犯了兵家大忌。这也不能完全怪他。第28集团军是今年6月才匆匆组建的,由于此前S军内部进行的‘大清洗’,许多中高级指挥员都被枪决了,部队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员。卡恰洛夫中将本人原来是警察局长,同时也是预备役少将,部队组建时才转为现役,并迅速被提为上将。 这还不算让人吃惊的,实际上S军中有相当部分的师长甚至军长在几个月前还只是个营长而已。这还是在正规部队。地方部队则更糟糕,有些民兵团长甚至旅长在开战前原来只是某个国营农场场长或是工厂厂长,这些人甚至都没服役的经历。 虽然这些部队普遍缺乏训练和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都能勇敢地战斗,给D军造成了很大阻力。 为了加快推进速度,D军动用空军给前线空投补给了。 得到了持续的补给后,第6、13装甲师终于夺取了各自的目标。 10月8日13点,这两支部队在马季罗日尼会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