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八识详解 (第1/2页)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编辑本段 其他解释 初发菩提心菩萨须修行『六波罗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谓『六波罗蜜』?即施波罗蜜、戒波罗蜜、忍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此六波罗蜜可使学佛修道者,从生死苦恼此岸,度到涅盘安乐彼岸。而所谓『般若波罗蜜』,乃指因众生无明烦恼,痴迷无知,故应靠智慧光明之般若来度脱,菩萨若修行般若波罗蜜,即能『转识(八识)成智』,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达到涅盘之彼岸。至於何谓『八识』?依《大乘义章》云:『八识』之义,出《楞伽经》,所言识者,乃是神知之别名也,随义分别;识乃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八种。八名是何?即所谓: (一)【眼识】。谓眼根对色尘,而生见的了别作用,故称眼识。 (二)【耳识】。谓耳根对声尘,而生闻的了别作用,故称耳识。 (三)【鼻识】。谓鼻根对香尘,而生嗅的了别作用,故称鼻识。 (四)【舌识】。谓舌根对味尘,而生味的了别作用,故称舌识。 (五)【身识】。谓身根对触尘,而生觉的了别作用,故称身识。 (六)【意识】。谓意根对法尘,而生思的了别作用,故称意识。 (七)【阿陀那识(又名『末那识』)】。此方正翻名为无解,体是无明痴暗心故。随义傍翻,差别有八:(1)无明识,体是根本无明地故;(2)业识,依无明心不觉妄念忽然动故;(3)转识,依前业识,心相渐麤,转起外相分别取故;(4)现识,所起妄境,应现自心,如明镜中现色相故;(5)智识,於前现识所现境中,分别染净违顺法故,此乃昏妄分别名智,非是明解脱为智也;(6)相续识,妄境牵心,心随境界,攀缘不断,复能住持善恶业果,不断绝故;(7)妄识,总前六种非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