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51章 树上开花:布局迎国师 (第1/2页)
儒士是从汉武帝之后逐渐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最为重要的一群人,这群人虽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有着不容置疑、无法泯灭绝对头功。恰恰也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原本孔子时代真正高风亮节的儒士群体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虚名放在第一位的孔孟门生。 贪虚名者,从董仲舒到即将到南阳来的这位新莽国师,无是口中喊着圣人之学永远第一、只求圣人之学、不求太多其他。而事实上,他们口号闪闪亮背后真实用心,在最后无不都是一展无疑尽量现给世人并被记录进史籍中去。 读书为求官,这是儒士阶层离当初孔子开蒙人文思想渐行渐远。以至到了两千以后,所有人从下就被逼着读书,而最终目的无不是为了出人投地、光耀门楣和所谓功成名就。 想功成读书就够了,但是如果同时想名就,则必须有些其他辅助外在力推进才可能实现。可选择众多外在力辅助中,对于儒士与两千后文人群体来说,没有什么会比出本书更实际。 纵观中华文明史,无论是孔子还是其后历代得以千古留名的文人,没有哪个不是靠出上一两本甚至许多本书而实现其“名就”这一目标。 以致到了两千后那个时代,许多其实根本没有真正自己见解、根本够不上正统文人、只是在体制下有了点墨水的人都纷纷自掏腰包去搞出了一次中国最大的“出书热”。闹得一时之间有点小名气的人,如果不出本书似乎就很对不起他们列祖列宗、对不起五千年中华文明一般。 亲身经历、并且也买过几本那次文化躁动中出产作品来看的刘炎,对于实际上在那次“出书热”自掏腰包出版许多作品,最后是闻作者名便见其书而唯恐避之不及。因为什么歪瓜裂枣都能出书,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成文,当时的刘炎实在怕被其带到沟里去…… 作为新莽王朝已经最有名气的刘歆与此时其他没有多大名气的文人相比,他的著作已经在这个时代里有了很大一部分读者群体。然而由于是简牍成卷,承载体的竹简太过繁重而制约了让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作品。 加上竹子容易腐烂,刘炎所想到的这一点恰恰击中了他最弱一根软肋:帮助他让更多人看到其所写著作,且要千古流传而不用再害怕因腐烂而失传,从而使刘歆可以实现其彻底名垂千古的最大人生梦想。 刘炎心中对文人这个共同大弱点深知,王则当然也很清楚。所以当刘炎诡笑着说出应对之策以后,他低头沉思了片刻。 当他再抬头望向刘炎时,开口发出了疑问:“先生您是要用您在城外白水之滨刚刚开始兴建的那个纸坊里所制造的纸,来为国师大人拓印更多《七略》吗?” 依旧诡笑着,刘炎点了点头:“不错,正是用纸来为国师大成复制出更多《七略》,帮助他更广泛地传往各地。” 稍做停顿,刘炎继续解释道:“简牍记文,字书往往不是很多,却太过沉重是大大制约了国师大人使其父子呕心佳作广授八方最大一个原因。而纸则不同,同样记录上千字,纸有五张足够,简牍却至少要二十枚。这是第一个纸比简牍更适合著书的要素,更是长处。” “其次,在纸上行为,虽然书写上去以后不能再象简牍一样可以用书刀刮掉错的地方。然而纸的造价与现在上等简牍造价上相比,却是廉价得太多。即便书写时出了错,大不了这张纸扔进茅厕去做如厕洁体之用。” “当然,最重要一点还是在以纸成书以后,重量上百张纸也没有二十片竹简分量亢重。这就决定了如果用纸著书,持书着可以轻松随身携带一本、甚至多本书籍而不费吹灰之力。所以我相信只要某家用纸为国师大人印出〈七略〉来,他必会一见而难释手。” 听刘炎将用纸著书好处一口气说完,王则马上又提出了他另一个疑问:“可是纸乃如厕之物,其色黝黑。先生若想在纸上行文,怕是即便朱砂为墨,写完以后也很难分辨吧?” 你这颗大白菜!白痴加菜鸟!对王则依旧用这个时代里人们对纸认知来想自己刚搞出来第一批、量少但却真正做到了白如雪的新式纸,刘炎心底大是对其鄙视了一下。 鄙视归鄙视,既然他不知道白纸已经提前百余年出现在了这个世界上,刘炎将手探入了袖中。 当刘炎右手从左袖抽出时,一卷刘炎在来县衙前正在抄写、还没抄好的县衙审案录便出现在了刘炎手上。 将这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