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六) (第4/5页)
矩,因为分明在相互戒备着。按说不该有如此的气氛,后来渐熟了才了解到,也是环境使然。 我们且不说这些,只说闲暇时就各自摆弄着手机,这是公司分配的,我也有一部,那时手机尚属稀罕物,颇能抬高人的身份,酒桌上通常的做法便是大咧咧地把手机往桌上一放,叫小姐上菜的声音都特气足。 我极力讨好着他们,因为我必须融入他们,这不仅是我能力的见证,也是我了解公司的最佳途径,我知道。所以,除了每天早上班为他们打扫完卫生备好水之外,我还特地买了好烟,尽管我那时还不吸烟,但我必须要备烟,因为他们吸烟,我会认真地观察着他们总是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恭敬地递上烟,只要让他们在生活的方便上感觉离不了我,我已是心满意足了。 粗人比精明人更好接触,尽管粗人也有狡猾的时候,但粗人的狡猾或者说严肃都是装出来的,而且他们会更坦诚。他们是粗人,我就不难融入他们,尽管他们并不缺少粗人的标志——脏话,脏话谁都会说,不说只是时候不到,区别在于,粗人多粗话,脏话随处可闻。 渐渐地,就有人约我出去喝酒,尽管他们满嘴脏话,我还是尽力抬举他们,叫他们师父,他们居然特知足。 当然,他们不会同时有两人约我出去喝酒,或者说有两个他们的人同时坐到同一张桌上,因为他们喝的都不是自己而是客户的酒。 我发觉,经贸部是个很有实权的部门,他们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客户,难怪他们会经常地相互攻击。 他们告诉我,别以为你见不着老板老板就不了解你,其实,我们当中少不了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当然就是指经常跟老板告密的人,这是老板的绝招,也包括老弟你。 我不理解,这是人人自危的一招,老板为什么非要采取如此方式呢?却似乎理解了他们,难怪他会及时地了解我,原来人人都可能是假洋鬼子。 所谓的客户,实际上就类似于现在传销所说的下线,但绝对不是传销。 在这里,我把悄悄梳理过的公司的经营体制先讲出来或许会更明白些:通常地,他会通过经贸部的负责人下达收货指令——不要担心,他总有数不清的信息,冷不丁就会下指令,或者说公司总是看着订单在做的,品种当然多是农副产品之类,其他的也有,只要赚钱就行。为此,公司还建了专门的恒温库,恒温库为另一线由专人负责。所以,经贸部闲多忙少,忙起来就是连轴转,但经贸部无需担忧订单,只需按指令办货。 如何办货呢?就是由经贸部的人各自为战去找收购户,这些收购户就是我所说的下线。 经贸部的权就在下线上,因为他总会给每个人一个有上下限的价格,只要不突破上限就有经贸部的个人说了算,而且因为这是一项只有利润而没有风险的经营,收购户自是蜂拥云集,用谁还不一样? 噢,对了,忘了说工资。工资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每人每月二百元,别以为少,这已经远远高出了当时的乡干部工资;另一部分就是我说过的信封,这是按业务发放的,有时按季度,有时半年,有时一年,时间不固定。 我来到的时候,恰因为一笔近千万的草莓生意砸了锅,不仅信封没有了,连工资也有半年的时间没发了,他的这些所谓的弟兄必定是有了怨言,这也是我能够尽快了解到真相的原因之一。 所说的“砸了锅”,实际上就是因为草莓霉烂的问题,据说因为信息不准存放时间过长的原因。 出了问题自要追究原因,大家都知道原因在老板身上,但老板不可能追究自己,只好把恒温库库长免掉了事。 3 因为这事,老板的威信肯定在下降,这也是大家发展下线越轨的根本原因,之前是没人敢如此做的。 据说,饭店方面也甚不景气,原因是太多的必须自己掏腰包的吃喝招待,没办法,他就是这样的人,之前也这样,但这次之所以会不同,我认为关键还是公司内部的连锁反应,因为各部门都是独立核算的,一方面出了问题就与饭店结不了帐。 不过,大家对他还是有信心的,尽管他此时除了喝酒似乎已找不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但大家还是相信这不过是暂时的,他总会有办法,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无疑是一个充满神话的人,大家没有一个人肯离去就是有力地证明,我认为,当然不能排除感情的因素,但信心对人来说毕竟是至关重要的。 我向他汇报了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并建议他电脑上网,当然也有信心的问题,更重要的却是觉得既来到了公司就要对他负责,还有,他管理方式的原因,我想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采纳了我的建议并立即实施,却把我出卖了,原因是他把我的话原原本本地在会上讲了,我猜测,或许因为急中生乱的原因为了表扬我而说漏了嘴,我宁愿这样相信,但现实却让我突然忆及了人人自危的话,难免会惊了一身的冷汗,因为我明显感到了大家不信任的甚至于敌视的目光,似乎大家对这种懒散的生活已经习惯得容不得有半点儿更改,倒并非大家对他已完全丧失了信心,虽然我利用上网获得的信息高价卖掉了公司库存的小麦而让大家的工资有了着落,但大家显已心存芥蒂,因为没人再肯找我喝酒,没人再跟我谈公司的事儿,连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实行的分组制大家都是勉强接收我的,我能感觉到。 所以,做人必须要慎重,若是给人留下了坏印象,改变起来就难了。 为了工作,我没有找大家的麻烦,尤其是他这种管理机制之下,找大家的麻烦实际上就是找自己的麻烦。 我明显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艰难,如同穿着窄窄的鞋,时时刻刻都会让自己的脚感到难受。 我不想让自己就此沉沦,所以不得不破了自己决不培养下线的誓。 那是一次蒜苔收购,我收了下线的钱。我不是组长,我知道,肯定是我们一个组的几位撺掇下线来找我的,所以虽是件于心有愧的事儿,我还是坚决地收下了,我知道他们的心思,这是一件心照不宣的事儿,他们要的就是这个后果,因为无人是与钱有怨的,也包括我。 ——错儿是必须大家都犯的,否则就会担心有人告密,即使没有,也必须如此。 果然,他们渐渐地才又肯跟我交往起来,只不过多了些如同我最初就感受到的他们之间的戒备,或许人就是这样如此地相互戒备着。 当然,我为此付出了因亏心而惴惴不安的代价——我们组的亏空率居然高达百分之十五,虽说我们的亏空仍是各个组中最低的,而且据说过去亏空都是在百分之二十以上——这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或者可以说,于心有愧是对人最糟糕的折磨——惴惴不安,胆战心惊。做人又何苦呢? 我认定他是一个心机颇深的人,他肯定知道其中的关窍,因为这样的体制,或许他在默许着这个延续着的错误,就如同一些领导一样,别以为他对错误根本不了解,其实是他在容忍着这个错误,只不过这个错对他来说还很小,尚没有突破他所能容忍的度,凡事都有个度,若是破了这个度,后果肯定会不一样了。所以,尽管他看起来还算满意,我仍惴惴不安,毕竟是件亏心的事儿。 之后发生的事更让我无法猜测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非要与我结拜。 结拜是个人的事儿,原应是双方都乐意的实心实意的,他却不这样,只要他看准了非要结拜,在别人看来是绝对的荣誉,而他却认作是信任。 仪式很简单,而且学的完全是桃园三结义的法儿,在他虔诚地如同唱戏一样说着“不愿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话时,我在用眼悄悄地瞄他,嘴里虽同样虔诚地跟着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