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臣_154 大事略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54 大事略定 (第1/2页)

    于是郑淼将父王郑荣,想叫郑华利用自己在士林之中的人望,帮着收买人心的打算,向郑华和盘托出。

    郑华沉吟半晌,说道:“此事关乎政治,乃是一件大事。本王闲散惯了,只怕未必能帮上二哥的忙。”

    可他又转念一想:现在正是改朝换代的时候,若执意推辞,惹怒了自己那位皇帝心思火热的兄长,那可真是祸不旋踵了!

    于是郑华又道:“不过既然是我二哥的旨意,那本王就勉为其难,略尽绵薄之力吧!”

    秋仪之只当郑华因为同义父郑荣感情好,这才难得勉强答应相助,却没想到短短转眼之间,他心中竟有这般辗转起伏。

    然而这件事情,郑华毕竟答应下来,也是极为难的,于是秋仪之欣喜道:“我兄弟二人还怕王爷不屑俗务,不肯出山,还怕没法同我义父交代呢。没成想王爷果然有保国安民之心……”他一边说,一边起身作揖,“晚辈在此,替朝中百官、天下百姓,先谢过王爷了!”

    郑华心情极为复杂地点头谦逊几句,问道:“想来此事本王不过是坐个纛,撑撑场面罢了。事体如何去办,还以两位殿下为马首是瞻。”

    郑淼听了,也忙起身作揖道:“叔父这话过谦了,若是传到我父王耳中,还不知会怎样责罚我呢!”接着便将接见各级官员和民间有威望的士绅的名单和顺序,同郑华商议起来。

    郑华既不愿当这个出头椽子,又不敢惹恼了郑荣,一番话下来,他只是不断地点头确认罢了。

    于是商议妥当之后,郑淼和秋仪之就在郑华王府之中用过午膳,便随即由郑华亲笔写了十几分请帖,以会文赏花名义,请了朝中素有文名的大臣,来河洛王府聚会。

    收到郑华请帖的大臣,心中却是十分疑惑:“现在是什么时节,河洛王爷怎么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张旗鼓地办什么文会?岂不是瓜田李下,无端引来众人非议,这可不是河洛王一贯所为。”

    可当他们将请帖读完,看到郑华署名下面一排毫不起眼的“并博州王郑淼”小字时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邀请自己的,并非只有河洛王而已,还有幽燕王第三子郑淼,恐怕这也是在京城之外陈兵数万的幽燕王郑荣的意思。”

    这三个人的面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不给的。

    收到请帖的大臣想明白了这点,便立即招呼下人服侍自己穿戴齐整,抬出轻便小轿便往河洛王府而去。

    这趟聚会别有深意,因此气氛并不活跃——只是由郑华以冬日盛景为题,请来此的文官大臣轮流作诗;这些大臣本就没有什么诗兴,搜肠刮肚般吟了几首歪诗之后,便都低头品茶,不敢多说半个字。

    真正的事主郑淼本来对这些只知吟风弄月的酸腐官员不甚在意,因而也无意再同他们多做纠缠。于是郑淼只开门见山地将幽燕王郑荣的意思宣传一番,便单刀直入地要求他们从此效忠于郑荣。

    大汉朝廷之中这些官僚早已在仕途之中被打磨得精光水滑——只要能保全性命富贵,便是慵懒无为如大行皇帝郑雍、倒行逆施如郑爻,他们也一样能够五体投地,又何况是数十年来素有令名的幽燕王郑荣了。

    于是这十几个官员闻言,齐齐跪倒在地,向郑荣遥拜了几下,异口同声道:“愿为王爷效力!”

    秋仪之本来以为这些官员饱读圣贤经书,或许书生意气勃发上来,未必就肯轻易就范;可没想到他们却竟这样没有骨气,毫不犹豫就屈服在郑荣威仪之下。

    秋仪之见状,甚觉无趣,便也再不参与此事,只是在郑华装饰点缀得极有情趣的后花园中赏景看书,任由两位皇亲一批批会见朝中官员,却也是忙得脚不点地。

    郑荣这边,一系列措施也有条不紊地施行开来。

    首先就是由郑森替代郑淼位置,统领五万大军就近攻击大散关,只用了短短半天功夫,就将这道不次于潼关的雄关夺在手中,打通了洛阳通往大汉西部各道的通路。

    于是郑荣便派遣讨逆将军崔楠、靖难将军韦护,各领三万精兵,分别通过潼关和大散关,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取大汉其余各道。

    各道文武长官原本就无意反抗,一见幽燕大军到来,便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崔楠、韦护不废一兵一卒,便已占领无数州府县城。

    然而现在皇帝郑爻已死,而郑荣尚未登极称帝,整个大汉名义上处于国中无君的状态之中。

    因此各处州县官员,虽然有意上表请安以示忠顺,却苦于没有名义,又怕草率行文不合礼制,这才迟迟没有动笔。

    这般情形,很快传到郑荣大营这边。

    若按照钟离匡意思,郑荣可自称监国,行文称“敕”而不称“旨”,虽然没有皇帝名分,却可实实在在地代行皇帝职权,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各地州府表章,并管理天下事务。

    然而郑荣计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