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54 大事略定 (第2/2页)
除夕之后便举行登极大典,不愿再多走这条“监国”的弯路,徒然节外生枝。 索性长子郑鑫已经控制六部,于是郑荣便让郑鑫用各部名义下文,要求各道、州、县,分别统计各自辖区人口、兵丁、土地、生员、旱涝情况,并立即上报六部。这样一来,凡是向六部上书呈文的州县,便也实际上承认了郑荣“天下第一人”的身份,相当于向郑荣效忠。 这番变通,让通晓机谋的钟离匡也是非常佩服,便专心辅佐郑荣做好入城事宜。 郑荣攻陷京城洛阳的第四日,正是黄道吉日,老天爷也极赏光,夜半一阵朔风刮散了漫天阴云,毫不吝惜地播撒出温暖阳光来。 郑荣因嫌洛阳东墙刚被火药轰击过,虽然连夜修缮却还是破败不堪,十分不体面,便舍近求远,率领仪仗大军,绕了小半座京城,选在南墙的平昌门举行入城大典。 平昌门原是天子御驾亲征、或是王师凯旋回朝时候开启使用的,原本就修建得极为富丽堂皇。前几日又按照钟离匡的安排,重新粉饰修缮过,又用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红绫悬挂,一切典仪都按照天子规制执行。因此更加显得庄重肃穆,呈现出一股慑人心魄的威势来。 待时辰一到,幽燕大军齐整的阵势之中,传出几声震耳欲聋的炮响,幽燕王郑荣——不久之后的大汉皇帝——便领着数千手持各色仪仗、礼器的精锐侍卫,缓缓而出,迈着坚定沉稳的步伐,不紧不慢地通过平昌门。 平昌门内,朝廷百官早已跪在一旁,静候郑荣入城。 郑荣见状,心想:“统领群臣百官,不过是‘恩威并施’四个字,眼下正是‘立威’之时,若轻施恩眷,未免让这些官员小看了自己,也显得太过做作了。更何况这些所谓‘朝廷栋梁’大多平庸懒惰、尸位素餐,让他们在这里多跪一些时间,也正好杀杀他们的脾气。” 想到这里,郑荣便稳坐在高头骏马上,轻轻收紧缰绳,从这些官员面前缓缓走过,心中暗暗逐一评点起来: 为首的乃是自己的三弟河洛王郑华——他虽然醉心山水之间,从不过问政事,然而却是个有真才实学之人;当初自己深陷囹圄之中时,郑华也多加照应,显见此人心底不坏。若是能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必是自己的得力助手。 跪在郑华身后的,乃是四弟岭南王郑贵的嫡长子郑诺——他奉命留在京城,名义上是同其他皇族子弟一道学习,乃是大行皇帝郑雍的一道恩典;实际上却是对他父亲郑贵不放心,因而被扣押在京城内的人质罢了。他郑诺倒也不是蠢人,知道自己身份,日夜将自己锁在书房之中,除了奉旨之外从不踏出府半步,这韬光养晦的功夫,竟同河洛王郑华不分上下。 其后的是左中书令曹康——他素来同郑荣交好,然而讨逆之役之中,他虽在中枢之中,却一星半点也未曾帮到自己,由此观之,他也不过是棵墙头草而已。 再后的是右中书令张超和——他是皇帝郑爻的心腹,却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若能将他笼络在手中,拿不啻于为自己增添了一颗文胆。 张超和之后的,便是六部尚书。 其中郑荣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也都一一点头致意,直到走到礼部尚书跟前,郑荣忽然扯住缰绳,高声斥道:“你是何人,怎敢跪在这里,还不速速给我通报姓名!” 那礼部尚书在地上拜了几拜,抬起头道:“下官乃是礼部尚书,施良芝,同王爷也有幸见过几面的。” 郑荣闻言,在马鞍上“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孤当然见过。当初孤在刑部大牢之中,多亏你照应,吃了多少苦头,险些身遭不测,想必你也还未忘记吧?” 远远跪在一旁的河洛王郑华,素来对施良芝的文采是极欣赏的,唯恐郑荣盛怒之下,当场就砍了施良芝,有心为他劝解几句。然而他也知道那施良芝得罪郑荣实在太甚,若自己强行保奏,难免引火烧身,便只好略略转头,用余光偷偷观察动静。 只见施良芝浑身上下十分明显地颤抖起来,哆嗦着说道:“微臣当初不明事理,昏聩无状,虽然是受了郑爻指使蛊惑……然而……然而毕竟罪孽滔天,是杀是剐,全凭王爷发落!” 郑荣脸上掠过一丝狞笑:“你倒也不算糊涂。只是眼下孤还有紧要事情要办,没工夫搭理你这无耻小人。你先回去安排一下后事,孤到时自有发落!” 施良芝又颤抖了一阵,鼓起勇气道:“谢王爷隆恩。然而常言道‘鸟之将死,其鸣也悲;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罪臣还有两句话要同王爷说,说完也就了无遗憾了。” 郑荣鼻孔之中一“哼”道:“你这无耻小人,还有能什么话要同孤说?” “微臣想问王爷:王爷入城之后,是要先去拜谒大行皇帝遗体,还是先去祭奠大汉历代先祖牌位?”施良芝问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