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五章、沈玺亭立志勤读书 (第1/2页)
却说沈玺亭跟着哥哥沈寿柏在山上转了几个月,跟着下了几趟山,打劫时都被安排在外望风。一次跟着进了一户人家,翻开箱子搜到一些值钱的东西,打了一个包袱,正要走,被主家一个老太婆死死抱住不放手,沈寿柏吼了几声不管火,挥起马页子刀,一刀将老婆的手利利砍断,一声惨叫,老婆倒在地上。沈寿柏头也不回地走了,回到山上无事一样,照样喝酒吃rou。 沈玺亭哪见过这样的惨相?一想起老太婆凄厉的惨叫,沈玺亭总是想到自己吃苦受累的妈。 在这里到是不愁吃穿,但这些人太凶残,整天杀人放火,什么时候是个头?沈玺亭想来想去,还是想回去读书,那怕还是回去放牛,心里都坦然些。这个想法跟大哥一说,沈寿柏不干,把眼一瞪:“回去做啥?又去给汤家当牛做马呀?没出息的东西。缺了你吃还是缺了你喝?”“我不,我就要回去”,沈玺亭犟着说道。沈寿柏恶恨恨地说道:“再说要回去,看我把你宰了”,“宰了我也要回去,我要看我妈”。沈寿柏上去就要打他,被其他人挡住了:“小娃子,让他回去算了,莫拦他”。 好说歹说,沈玺亭还是要回去了。走时,恨恨地盯了他哥一眼,其他人给他包了点银子叫带上,沈玺亭把银子又甩在地上,还是走了。 回到汤家,mama把沈玺亭看了又看,摸了又摸,“长高了,也胖了”搂在怀里不撒手。汤代直不屑地说:“跑回来干啥?死到外边算了,当土匪多好呀?抢着吃,刁着喝,总有一天要砍脑壳死”。沈妈周氏赔着小心道:“娃娃子还小,不懂事,你莫怪他,还是叫他去放牛”,汤代直也不答理走了。 回到蒲溪铺汤家堡子,沈玺亭名字又改叫汤有为了,读书的愿望始终在他心里徘徊。放牛时,几个伙伴在一起,问他在外面好耍吧?汤有为不敢讲当土匪打劫的事,只把几个月以来的趣闻怪事夸张的讲给伙伴们听,引得小伙伴们天天围着要他讲故事,他就叫伙伴们给自己教先生教的课程。 放牛经心了,做活也利索了,汤先生又来家动员叫送汤有为上课,汤代直终于同意汤有为每天先放完牛,再去先生那里上课。汤代直还给买了一个独凳子送到先生课堂,叫汤有为认真听课,不许给先生找麻烦,汤有为满口应承下来。 能来上课不容易,汤有为格外用功,先生一讲他便记住了,他背功课是这些娃里最好的,先生特别奖励一块锅巴吃。有时汤有为把锅巴藏起来带回家送给妈,叫他妈感动的流眼泪水,“我娃娃真懂事了”夸个不停。 汤有为在外面几个月,见的多了也懂事了,先生讲课的内容就容易理解,一点就通。有时先生开头破题,汤有为便能根据题意尽情发挥,讲得头头是道。先生逢人便讲,这个娃娃将来一定有出息。 一晃三年,汤有为半天放牛,半天上学,汤先生经常给他开小灶。汤有为天资聪明,又有见识,学业大有长进。过年时,有人请他写对联,他欣然应允,他给田禾沟窑场东家小孩写一篇千字文,人家给了一个瓦盆,拿回家送给他妈当锅盖用。汤代直见汤有为懂事了,有用了,也就放的宽些。放学回来叫他教汤飞生和汤有茂两个小弟弟认字,三弟兄相处的也甚是融恰。 只是有一样,汤有为认为把自己原先的名字沈玺亭叫成汤有为一直耿耿于怀,嘴里不说,心里在想:总有一天我要把姓改回来。 时值午季,学娃娃放假,不来上课了。汤先生请了两个学生家长给自己收麦子,汤有为的牛这几天忙着翻地,不用放了,他割了两背娄草存放在牛圈里,就来汤先生家帮忙。 莫看汤有为只有十四、五岁年龄,但干起活来一点也不比大人差。 下午把割完麦子的地用牛犁翻一遍,把麦茬收集起来一把火烧了,再用锄头整理出一笼一笼,栽下红苕秧子。师娘把饭送到地里,几个人在树荫下吃了,又灌下一肚子茶水,接着干,到天黑总算把苕秧子栽下去。汤先生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小子。 汤先生跟着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正要吃饭,只听屋外有人在叫:“汤先生在家吗?”。汤老先生朝窗外一望,乐了,原来是汉阴县城自己当年的同窗胡书竹,胡老先生来了。“哦呀呀,胡老先生,我的好胡大哥,你咋来了?”汤先生迎出门去,热情欢迎着来人,师娘打过招呼赶紧到厨房忙活去了。 汤有为见来人是汤先生的同窗,连忙让坐,递上大蒲扇,倒上茶:“先生请喝水”,又打来一盆凉井水递到来人面前:“请先生洗把脸”,便立在一边。 胡先生擦完脸把帕子递回给汤有为,座下喝茶道:“午季我知道你们都在忙,来的真不是时候,但我不得不来”。“师兄有急事?”汤先生问道。 “我要走了,去西安公干,恐怕要去几年,特来向你辞行”。汤先生好奇地问:“你老胡咋想起去西安谋事?” 胡书竹喝口茶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