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沈玺亭立志勤读书 (第2/2页)
:“是这样,你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在安康王彪店设馆时,有一个姓陈的学童,就是还跟你辩论了吕纯阳诗词的那位?”“你是说,头上有一条疤的,一说话脸胀得通红的那位?”“对对,就是他,他叫陈树藩,字伯森,现在出息了,都当上陕西督军了。前几天托人来,邀我去西安给他辅政。我想现在都是民国了,也该出去闯荡一下了,就辞了王家的馆,准备动身,今天特来向好友辞行的”。 汤先生站起来,抱拳激动地说:“天大的好事呀,向你祝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回过身拉着汤有为的手道:“过来过来,这位老先生就是我经常给你提到的胡书竹胡先生”。 汤有为走前一步,弯腰鞠躬:“胡先生好”,说完又退到原地。汤先生又给胡先生介绍:“这是我的学生,叫汤有为。小小年纪,灵着啦,是我这里最得意的一个”。 胡先生打量着汤有为,只见他举手投足间,中规中矩,落落大方,接人待物有礼有节,心中也是喜欢。便有意考问他:“学过《老子》吗?最喜欢老子的哪篇?”汤有为略沉吟一下开口道:“前几天先生刚给我讲了老子的《道德经》。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没有一陈不变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宗皆精气神。人生时柔弱,死后僵之。草木茂盛时柔脆,死后也枯槁。故柔与强也是在不断转化之中的”。胡先生听后不断点头赞许。 汤有为继续道:“如先生曾教过的学生陈总督,说话就脸红,少时必弱,而当今督军则必定强之。当初谁能料之现在?故,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变化必有天时地利之因也。学生浅见,请胡先生斧正”。 胡先生听后吃了一惊,没想到这娃娃小小年纪,竟能活学活用,临场发挥。高兴地对汤先生说:“呀呀,老弟,这娃娃不简单,孺子可教,此子前途不可限量。这是哪家的娃娃,要好好栽培才是,将来必成大器”。 汤有为进前一步自我介绍说:“学生沈玺亭,字世成,涧池铺沈家院人,先父见背后,随母来到汤家,现叫汤有为,追随汤先生受教三年了”。胡先生见说,问到:“沈家院有个沈寿柏,沈大王,不知你是否认得?”,汤有为答道:“沈寿柏是学生胞兄”。 “你是沈寿柏的胞弟?”“是的,他是学生亲哥哥”。 胡先生转身对汤先生道:“我说嘛,其兄行侠仗义,其弟自然不是柴棚燕鹊”。 汤先生知道沈寿柏现已是汉阴一带杀人放火的山大王,不知胡先生为何对其有褒嘉之辞?胡先生见汤先生生疑,便把自己如何在山中遇到金钱豹,危急之中,是这位沈寿柏临危不惧,舍身相救,才拣回这条命的事说了一遍。三年来报答无门,不想在这里偶遇其胞弟。 胡先生想这孩子极有天赋,是棵好苗子。在身上摸了一阵,掏出二块银元,递给沈玺亭说:“你哥曾救过我的命,我身上没得啥东西,这两块银元你拿着,聊补我的谢意”。 汤有为说啥也不要,还是汤先生打圆场道:“你给他钱他也不敢收你的,这样吧,你到了西安,有机会,我把他送来,你再好好**,给他一个前程,也算是对他哥的报答,如何?” 胡先生沉吟良久,“也好,你把我带到他家去,见见他妈,当面感谢一番”。汤有为为难地说:“先生的心意我们领了,还是不去我家为好。继父不愿别人提说我哥的事,只要听到有人说我哥,回去就要打我妈一顿”。 师娘把饭做好端上桌,汤先生叫汤有为赔胡先生吃饭,汤有为说我妈在家还等着我回去喂牛。临走,胡先生问:“愿不愿意跟我去西安上学?”,汤有为说:“恐怕继父不让去”。说完走了。 汤有为回到家里,把今天在汤先生家,遇到胡先生的事给母亲周氏叙说一遍,特别对胡先生想带自己去西安上学一节,反复给母亲讲。周氏为难地对汤有为说:“你叔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他咋会同意你走呢?” 汤有为不甘心地对母亲说:“妈,你去试着给叔说一下吧。这两年,我在家里也出了不少的力,现在长大了,老窝在家里啥时候是个头呀?或许他现在能叫我出去呢。你就说我在外边挣下钱了,定期给他汇回来”。 周氏何尝不愿自己的儿子去外边闯荡哩,心里没底不敢去说。权衡再三,周氏还是去向汤代直求情。 汤代直原本是不允许汤有为出去的,走了后就少一个壮劳力,但想到这小子一天天长大,自己已经有些管不住了,再加上好多娃娃出去有出息了,回来后,娘老子脸上也有光。这小子又可怜巴巴地说定期给家里汇钱回来,总比在家里种地来的宽活些,便好不情愿地答应汤有为跟胡先生去西安。 第二天汤先生连忙赶到汉阴,把汤有为愿意跟随去西安的消息告诉了胡先生,胡先生感到总算对沈寿柏的救命之恩有了一个报答的机会,高兴地满口应承下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