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三回 学宫起兴竹简晒书 (第3/3页)
“臣明白,臣为公臣,不为私臣,臣是陛下的臣仆,也是天下人民的臣仆。”庸毝反应很快。 “你能做天下人的公仆,有辟雍之长之风,为人师表之典范,反应还算快,不要忘了你今天说的话。”康王赞许道。 “臣定铭记不忘。”庸毝保证道。 “好,今天你就代表你meimei来陪我喝酒。”康王换个话题说。 “不用,陛下,臣妹现在就在臣处,臣让人去传来,让她自己来陪陛下喝酒。”庸毝说。 “那好,让人前去传朕的旨意,让庸公主前来后宫品酒醽醁(linglu),赏月听曲,对酒邀明月,品茶赞盛世。”康王说道。 “诺。”仆人前去庸府传诏。 忙碌一天的康王,决定放松一下,好久没有轻松过,过度期,政局不稳,政务繁忙,夜以继日,昼夜不分的思索战略决策方案,现在基本稳定,所以也就放松一下。 “为臣告退。”庸毝识趣的说。 “慢,在庸公主没到之前,朕还有话问你,你的报告中的教学大纲是不是遗漏一些,开设的学科不够全面,你不是说教育来的都是实的,来不得半点虚的,教书和育人,就得学与德同时存在,不能只教学,不教德,育人是第一位,学是第二位。”康王强调德的重要性。 “陛下说的是,为臣本想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反映,由师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口头教育。陛下既然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臣就再增加单独德育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庸毝说道。 那你准备搞一套新版《三德》出来,以便教育之用,不能光靠《周礼》来教育,周礼包含内容太多,也太繁琐,不够专业,你想办法去搞一套《三德》出来。 “诺。禀告陛下,这所有的教材都要从新编,那仅有的那些教材又太老化,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形势发展需要,所以臣决定全部改写各个学科的教材。”庸毝说道。 “好,这教材是个问题,这师资也是个问题,增设师宫吧,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康王感慨说。 “诺。可还有问题,陛下,你看,辟雍现在扩大招收学子,可这学子的数量也太少,生源也是个问题。”庸毝说。 “那就扩大贡生的招生吧。”康王想了想说。 “陛下,这贡生只是诸侯朝贡的生源,为臣想扩大在诸侯之地的直接招生,诸侯推荐的贡生都是关系生,而直接从民间招生是自愿生,臣拟个名字,叫京考,每年一次,来京考试,陛下觉得如何?”庸毝献策说。 “好,妙,这样一来全面教育,教育社会化,少失聪慧之子;二可推动私塾私学教育,增强社会力量办学,对普及教育大有益处,你看,若大个天下,就一所辟雍,诸侯只是个学宫而已,听说齐侯的稷学宫也搞的不错。”康王赞道。 “教育最好的是宋国,他们是殷商遗民,教育底子厚,学宫规模也大,人才也多。鲁国现在也在大搞教育,风声水起。”庸毝回道。 “好,那你要赶紧把武学宫、兵学宫、法学宫、农学宫、辨学宫、师学宫、政学宫、算学宫、字学宫,建造学、造士宫、贡士宫、纺宫学,木学宫,牧学宫,舞乐宫,等等学宫全部上齐,大而全,帝王学宫,就是不一样的学宫。朕把管各学宫的宫正,提一级,为大乐正。”康王兴奋的说。 “那经费支出什么时候到位?”庸毝回道实际问题上。 “明天,每月月底上报预算,月初下拨,不过,你们上报的数字中不得有十千这个数,要用万来计算,至于会不会,那是你们的事,朕不想看到一个大学宫中连万的计算都不会,丢人现眼。”康王耻笑道。 “是,为臣回去学万和亿及兆的计算方法。”庸毝惭愧的低头回道。 “不但你要会,你的手下也要会,一个大学宫的老师难道连一个万也不会?这传出去有损学宫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康王强调说。 “诺。”庸毝应道。 “还有文字教学,不需太大,刻出的字就像拳头,字体要小,要精细,字刻那么大,哪里来那么多象骨,即使你发明用木制,竹制,那也刻字得小,字体大小不得超一个手指大,竹片也不得大于手指宽,这样便于搬运和收藏保管。 还有,语言要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也不需要修饰,这字一多,不管是甲骨刻辞,还是竹片刻辞,都很麻烦,工作量太大,保管储存也不方便,你看辛甲大人多辛苦,每天面对这么多骨头,还要防止霉变,每年还要晒一次,都不容易。”康王对文字的刻辞也提出新的要求。 “是。既然陛下要求这文字要简单化,那以后这竹片刻辞,就叫竹简吧。直接告诉人们要简单化。”庸毝回道。 “你的脑筋就是转的快,那甲骨和竹简霉变这怎么解决?”康王问。 “那就每年四月四日就规定为晒书节吧,这样人们就不会忘记晒书了。”庸毝提议道。 “为什么是四月四日?”康王问。 “因为王上口御晒书之日就是今天,今天是四月四日。”庸毝回道。 “好,马屁精,就从你们学子中实行晒书节吧。”康王笑道。 “陛下,臣可不可扑一下私塾老师的马屁?”庸毝笑道。 “怎么拍?”康王问。 “让私塾老师过晒书节,发节日费,以示王恩浩荡,天下私塾老师的心归矣。天下学子的启蒙老师心归矣,这样老师教育学子的向心力的口碑就归朝廷和王上的了。”庸毝说道。 “可一试,让他们过第一个晒书节。那整个社会就都知道晒书节了,这些有甲骨之书的人家也就开始记住晒书了,要不然,这些甲骨真的霉变,百年之后,也就没人保管了。”康王批准。 “朕要强调,家谓之私,门侧谓之塾,这私塾也就是小。四榈为族,族有师氏,一百家有一名老师,同时为族长,族长也是承担教育之职,也是最有学问之人。教国子谓之师,师居南门之左,教三德三行。保氏守王城西闱,教六艺六仪,归司徒管。只有升到大学才由你辟雍长管,以后不要越权。”康王告诫说。 “你meimei庸公主怎么还没到?”康王望望门外说。 “回陛下,庸公主已经在外等候多时了,见陛下在谈话,故没让通报。”仆正回道。 “好,雍正,你回去吧,这里没你什么事了。”康王说。 “为臣告退,祝陛下有个美好的夜晚。”庸毝意味深长的说。 第二天,由辟雍处代为下发王畿之地的所有私塾老师三斗粮,并告知这是四月四日晒书节,王上赐予的过节费,同时也是辟雍感谢老师们为辟雍大学宫输送贤才学士的心意。这是享受国家津贴和谢师粮。 私塾老师个个都跪拜谢恩,当然这不是为三斗米而折腰,而是对尊师重教和有了读书人的节日而拜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