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_第一百二十九回 懋伯师遣东征海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九回 懋伯师遣东征海眉 (第1/2页)

    话说东夷与海眉之地发生大规模反周事件,规模之大,不可想象,邵王不敢怠慢,不敢掉以轻心,下令懋(mao)伯出征。

    懋父在邵王时期,多次出征,一次北征,一次东征,这是他第三次出征了,第二次东征。懋父何许人也?

    懋父,微山湖北端任国国君,任国都城艿城,就是有仍氏的古城,这在师旂(qi)鼎中有所说到,因为懋父在朝廷中为官的食邑在白水之地,故也称白懋父,白夫人的父亲。任国和王家通婚,历时久远,上追周文王的母亲任王妃(王季),就是任国公主。今任国公主再次入宫成为邵王夫人,此时的任国可谓地位显赫,懋父也因此得到重用,懋伯也是朝廷三朝元老,康王之际,懋伯随康王南巡艾监国,艾监国驻有南师,也称炎师,召公之子召伯在此担任师尹,懋伯代表康王对召伯嘉奖,召尊青铜器铭文记载说:

    “隹九月,在炎师,甲午(九月一日),伯懋父赐召伯马,妦黄,发微,用丕召友,用追于炎,不嗣,伯懋父友召,万年永光,用作团宫旅彝”。

    可见懋父在康王后期就担任少师一职。

    有人问,任国君为何称他为白懋父,不称任懋父?这不难理解,就像召公奭(shi),他的封地在燕国,因为他的采邑在召地,故称他为召公,采邑名带官名连体称呼,这个时代流行这个叫法。

    任国的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济宁地区,东夷闹事反周,这里离叛乱地点较近,何况五鹿城菹台的王朝驻军牧师也在附近。牧师,就是州牧的管控驻军。

    菹台驻军,主要是管控卫宋殷人的驻军,因为在殷人之地,也称殷师,这里共驻扎八个师在此守卫地区安宁。

    由此可见,周王朝的驻军基地,已经可以确定为菹台殷八师,潘阳湖炎师,西部密国灵台三军,汉水褒河六师。四个地域驻军,都是以地名来命名。殷八师不是史家指的殷人八师。

    邵王命懋伯率殷八师出征东夷,也就是率五鹿城菹台驻军八个师的兵力出征,这是什么概念,一个师一万两千五百人,八个师就是十万大军。看来这次东夷反周规模确实是大。

    东夷反周,具体诸侯有哪些?

    这次反周之国主要以海州地区诸侯为主,海州的莒国为首,海曲地区的诸城国和介国,人夷的祝其国,以及响水地区沿海的海眉国。

    被称为海岱地区的莱国没有参加反周暴乱,因为此时的海岱地区已经明确为莱国,青铜铭中没有记载莱国参加暴乱,有的史家认为海岱就是海眉,其实不然,海岱就是莱国莱州湾北岸,绝不是海眉。沿海地区,从莱国北岸开始向南沿海,依次叫海岱(龙口市),海台(烟台市),海阳(海阳市),海曲(日照市),海州(连云港市),海眉(响水,滨海),海角(阜宁西,此时的射阳是沼泽地)。海角在海眉的西边,相邻,人称角国(厉王灭角国)。

    邵王已经下令懋伯率领殷地驻军八个师的兵力攻打介国,诸城国,莒国,祝其国四国。

    这里再次强调,有人说殷八师就是指殷人卫国八师,其实不然,按照诸侯大国最多兵力设置标准不超过七万人马来说,也就是五个师不到的兵力,卫国伯爵哪来十万大军的兵力?这里的殷八师,指的是王朝驻扎在殷地的八个王师,也称州牧驻军。

    十一月,邵王又命爯(cheng)遣将军率一师精锐勇军,火速前去支援攻打海眉反军,来缓解懋伯的北部攻势压力。

    爯遣,爯国国君爯公之子,姓爯,封地洛河北岸双河地区。(后来,爯遣成为周穆王二女婿。)

    师遣接令,率军火速赶赴前线。

    话说懋伯率八师已经到了向国和鄟国两国交汇处,懋伯命右军姜将军率三师兵力攻打祝其,命叔辛为右监军,命左将军叔鸿率五师向北攻打莒国。命叔索为左监军。

    左右将军已经出发,双方就要对阵。

    莒国(莒县到海边地域),莒国君,子爵,莒子,上次联合邾国反周,邾国君被懋父之子白贾将军当场斩杀,莒子臣服,可是,那是表面上的臣服,现在他又反了,还联合诸国,介国一道反了,就连祝其国,海眉国,也跟着反了。

    莒国攻打对象是向国,向国是大商降臣向挚的封国,当年对周武王有功受封,莒国军已经占领向国莒南二十里之地;祝其国主要攻打对象是鄟国,祝其军已经占有鄟国东海之地。

    话说左将军叔鸿,率军五师七万人马,对阵莒国大军,莒国大军原本只有三万人马,因为诸城国和介国的加盟反周,诸城出兵一万人马,介国出兵八千人马,合计四万八千人马,对阵周军七万大军,实力略有不利。好在他们是本土作战,地利人和,占了优势。

    就在叔鸿将军对阵莒国大军之时,懋伯却率向国本土一万大军绕道攻打诸城,在其没有防备之际,一举攻下诸城,诸国君逃到莒国去了。

    事情太令人出其意料了,懋伯占领诸城,发兵攻打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