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五回 徐延治水富极一方 (第2/2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朕要打下整个天下,祖上留给自己的财富和权力,足够朕一百年的消耗和战伐。如果朕活到一百岁,朕现在三十岁,那么,还有七十年的收成够下一代消耗的。最好能够他们消耗两百年的。”穆王是这么想的。 穆王的理想是开疆扩土,做一位开天辟地之人,而不是守成之王,他的榜样是夏启、商汤和武王,开国之君。 有理想,有抱负是好的,可眼下的事还没做好,最起码消息来源又跟不上了,六计司忙活于内部斗争,减弱了对诸侯的监察力度,就连吕己侯薨毙,也迟报了两天,穆王得报后,严肃批评六计司消息怠慢,不得力,然后为表歉意,亲于王廷大室分封其子吕伯,延续吕国君侯,大宗伯井伯入右侍礼,并命内史驹父赐吕伯白鹿、白狐,秬酒三卣,贝三十朋。 六计司的失职,让穆王开始担忧,东南淮河流域的变化,六计司他们全然没有发觉。徐国的壮大,他们全然忘了收集资料,归纳总结,但从徐国本身得到的信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变化,不外呼强大,如果将他周边的诸侯国连起来看,这就不得了了,这是天大的事。六计司的这个失职,对整个王朝将酿成大祸,应证了内祸的斗争必会酿成外患亡国的危险,真理来自于历史总结。 徐偃侯徐延,采用的办法是穆王不采用的那部分,联姻,结盟,附庸。他有十个老婆,没有超过周太王对侯王娶妃的规定,可他还有十个女儿,嫁给了徐国周围的诸侯君,还有十个儿子,娶了徐国周围的诸侯君的女儿,还有几个部族附庸,如东海边的奄民。这支队伍加起来就大了,三十多个诸侯国不是一般大了,这只是表面,这和当年周文王姬昌的办法是一样一样的。其二,凡作为徐国附庸联盟之国,朝贡徐国者,收周朝廷的一半之贡品即可,而周朝廷那边的诸侯贡品指标,由徐国来担当朝贡,这是利益的输入和让利,这是做老大的作风,要做老大,也只能如此。其三,凡附庸朝贡之国,必须统一实施徐国惠民政策,杜绝贫穷,杜绝贫困户,凡各地贫困户,全部迁到徐国国都泗洪香城之南侧郊区,享受三乡之民待遇,免收十年一切赋税。这个办法,让各地诸侯国,将穷人全部迁出。徐国得了卖命之人,誓死效忠徐侯之人。还有其四,凡没有全面达小康的诸侯国,即使杜绝了贫困户,但也不许建设豪华设施,如巨大宫苑和巨大公园,一来人民没有土地生存,二来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将这些人力财力留着给那些没有富起来的人,这不是更好,不是没有了穷人?不是不让你建设那些豪华设施,不是不让你们搞形象工程,而是要首先要让老百姓先富了,再去搞这些工程,也就是慢几年晚十年而已,形象工程是要的,追求生活质量是无可非议的,保证生活幸福指数也是对的,关键是你的国家里还有没有穷人,还有没有没饭吃的,这个问题是硬指标,如果你这个指标没有达到,而你又再大搞建设,占用民役,消耗了财力,还浪费了土地,土地是可以种庄稼的,我徐偃侯将前去亲自扒了你的公园,让没饭吃的穷人在你的公园里种地长粮。天地“粮”心,徐偃侯的作风是站在人民这一边的,人民的心是向徐偃侯这边倒的。说其他都是假地,让人民富起来是真地。是真富。 自成王八年,先祖徐驹王和鲁国战和,为减少和鲁国的摩擦,徐驹王将徐国国都从郯城北南迁泗洪香城,成康盛世,天下人都富了,徐国也跟着富了,康王末年,天下开始动乱,徐国开始用仁德收编周边诸侯,又用联姻联盟之法,让周边三十多个诸侯隐形归顺徐国,现在的徐国,外面传说方圆五百里,事实远不止如此,淮河下游淮夷之地,尽入徐国版图,北面附庸之国有邾,鄫,邿,傅,彭,萧,钟吾,偪,下丕,虑,鄅,厹犹,富陵,淮浦,西面到怀远,五河,固邑,南边到棠邑六合山,州来国的边缘,和邗国接壤,东到角国,东海边海眉,羿城盐民(奄民),塔集尧城等都是徐国境内之附属国以及附属城邑。这少说也有方圆八百里。这可是天下最富裕之地,一马平川,淮河下游的淮海平原,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是人类最宜居的地方。 徐国侯徐延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让淮河下游九夷四伯三十六国君,合成了一个整体和一个政体,形成以徐国为中心的徐淮地区,目的就是与周王朝抗衡。徐国对周王朝一直是时服时不服,只要有动乱,他就要掺和一下,之所以这样,于他的祖先有关,徐国截止周穆王初年,已经超过有一千年的历史,徐氏是颛顼之后,皋陶后裔,大禹封伯益之子嬴若木于徐地郯城北部,建立徐国,属东夷人,凤族,徐国图腾是凤鸟,到商朝末年帝辛时代,是徐国兴旺时期,可谓诸侯大国,徐驹王效命帝辛,得到帝辛赏识重用,曾经被帝辛封为徐驹王。商朝帝辛过刚自焚于鹿台之后,周人得了天下,徐国不服,认为鹊巢鸠占,徐人把周人比作鸠形鹄面,是小鸟下汤的料,怎好鸠占鹊巢,于是在武庚反周之际,徐驹王率九夷之力,一直打到黄河济水边,“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这是徐人一直引以为豪的壮举。成王八年,召公和蒋伯对淮河中游的录国和夷虎国进行大屠杀,使徐国徐驹王义愤填膺,发兵攻打鲁国,徐军一直打到鲁国东门,后因战争太过激烈残忍,费仲不忍杀,劝徐驹王撤兵罢战,后来鲁汤公在此建了防御工程茅阙门,防止以后再受到徐国的威胁。 徐偃侯治理淮河之功可比大禹。淮河之水,向来是淮河下游生存环境的致命性的生存灾害,每年的雨季就是大水洪涝灾害期,一夜之间,淮河之水就水涨一人深,是一个无法抵御抗洪救灾的事,自商朝末年,帝辛治理淮河之后,将泗洪和厹犹之间的富陵洼地淹没了一小片,成为淮河雨季洪水缓冲地区,虽然有所好转,但水灾灾难还是时常发生,徐国作为淮河下游的大国,理当担任起治理淮河的责任,这是大国诸侯的担当和胸怀大局之道,徐偃侯做到了,当年大禹治水有功,得了继承虞舜部族首领的位置,徐偃侯的治理淮河水,得到淮河下游人民的拥戴,成为淮河下游淮夷人的统领,也是顺利成章的事,人民免于水灾,洪水猛兽,谁不害怕,种下去的庄稼,雨季一来,就被淹没在汪洋大海里,人民感谢徐偃侯,爱戴徐偃侯,拥戴徐偃侯,一善,二水,上善若水,是徐偃侯的威力。 也许你认为言过其辞,可到淮河实地考察,徐国国都泗洪,意味着是泗水之水洪涝之地,五河城邑之地在淮河之边,意味着淮河上游从南唐国开始,经过大别山北麓,由汝何、颖河、肥水、涡河等五条大河之水都汇集于淮河之后汇总的地方,还有十几条中河之水流入淮河下游,徐国洪泽城邑,意味着这里是洪水沼泽之地,淮河到达女山湖,绕过老子山北麓,到了蒋坝,过塔集尧城,到邮湖,经过邗沟,到达邗国境内,从镇江注入长江,归到大海。这是淮河的第一条入江入海线。徐偃侯加大了淮河治理力度,同时从北线拓宽两条入海水道,从射阳湖直接将淮河之水分流一部分注入东海,减轻下游入江水道的负担,和增强了泄洪能力,使淮河下游人民少受洪水泛滥之苦。除此之外,还有古黄河,黄河水一泛滥成灾,厹犹之地就饱受水灾,徐偃侯改善水道,直接灌入里下河水道,使黄河古道,成为庄稼田,那里的村落,至今仍然使用黄河水治理整顿的地块标号来作名称,如七号、十二号等地名。这样一来,徐偃侯在淮河下流诸侯国中是大善人,治水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