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_第一百九十九回 申候乱谏虢公西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九回 申候乱谏虢公西征 (第1/2页)

    话说王都槐里正式启用,正告天下,卜事曶的建议,一举多得,获得很好的效果,唯一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懿王对新都槐里周边新国民进行全面征兵,这个特权阶层的优越感,立即传染整个槐里百姓,夏季征兵,十八岁至二十五岁未婚青年全部报名参军,这是难得的机遇,这是新都王城的地域优待政策,光宗耀祖的美事,不参军等待何时!

    这个头开的好,懿王在王城方圆百里之内,深得民心,人们也是爱戴有加,懿王这一招很灵,第一次国民征兵,共有十二万青年踊跃报名,参军入伍加上原有的五十三万兵力,共有六十五万兵力。懿王对镐京,成周,汉水,灵台,菹台,涂山,各增加一个军的兵力,同时对槐里也增加五万守城新兵。

    懿王不但没有对镐京驻军减少,反而和其他驻军基地一样增加了兵力,这让大祝申看不懂了,他原认为镐京就是一座故都城池,懿王不会增加驻军,没想到懿王思维不寻常,大祝申的推荐丰都、镐京两城人选,也觉得不是时候,于是乎,大祝申改变策略,调整计划,因为懿王扩军经武,需要一个统管军队的人选,于是,大祝申就在太师和太保两位三公之二的人选上动脑筋,同时,大祝申要用神的力量来左右懿王的神经系统,懿王扩军目的主要还是对日益富裕的诸侯国的嚣张加以防范,约束和管控。既然如此,那就推荐虢穆公为周军统帅,司马单仍然担任他的国防部长。

    懿王接受大祝申神话般的推荐理由,任命文人气十足的虢穆公为太保,统管周王朝七大驻军集群,太保和太师一样,也可领军,但太保的本意是负责保佑襁褓太子帮的成长,虢公本是偏文之人,当然,文武六艺也是不含糊之人,何况西部虢国本身也很强大。不过,他总比太师井伯在战略上要强的多,井伯的特长就是司法专家。其实王朝最合格的七大集群军统帅还是司马单武公,司马单的级别没有到三公的级别,也只好委曲求全,担任大司马抑制,司马之职属于六卿之一,主管军队具体事宜。

    这就是大祝申美丑混调论,不是专家做专家的事,后果会怎样呢?

    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任何人都有上进心,一个重文的人,在武行中时间久了,就成了文武双全之人。不过需要时间,需要统兵实践,需要经历,需要惨痛的教训,在失败中成长。

    懿王五年,又一年征兵季,出乎懿王的想象,这次槐里国民征兵,原计划征兵五万,没想到又征得十万新兵,这样,王朝总兵力就接近历史顶峰,合计七十五万人马。

    懿王激动的心,开始澎湃,开始雄心勃勃,雄心壮志,焕然一新,野心四起,改革九州之外的王老诸侯的朝贡现状,统一他们的土地私有化,彻底贯彻父王共王尚没有对九州之外的诸侯国实现的赋税田地制度,和耕地私有买卖制度及共官共管诸侯制度。懿王野心勃勃,雄性苛尔蒙发出强烈的气味,就连后宫九宫佳丽也感觉到懿王的强大的雄性异样磁场强度。

    大祝申实时进谏:“陛下,兵多将广,贵在拉练,贵在实战,春狩,秋猎,这是常规战争的实况演习。”

    “爱卿说的对,朕也计划今年春天举行春季拉练实战演习,朕将前往阅兵。”懿王得意的说道。七十五万大军,何人能敌?

    懿王六年春,懿王对周王朝七大集群军营大阅兵,懿王看到的是威武之师,雄壮之师,是否是能战之师,战之能胜之师?尚待战场检验。

    大祝申不会无缘无故的进谏,时隔数月,西北地区发生暴乱,大乌国和刚迁徙的焦获人发生矛盾冲突,兵戎相见,原因,还是焦获人迁徙之后大扩张,姬塬之南到罗山川,之北到大罗山,穆王当时确实封给了焦获之后人,与乌氏国西南境相接,毛公丼属地还属毛国封地食邑,现在焦获人因为槐里建立王都,不得不迁徙西北,到了西北三年之后,脚跟稳定,准备扩张,扩张就会发生边境矛盾,战争难免。

    西部部落还有西申家族的西羌姜氏部落,养寇自重,这是阴谋家的常用手法,申国侯就是阴谋家,他养的是自己家族成员。矛盾激化之后,大祝申实时进谏,意思很简单,就要发动战争,当然,战争不会发生在自家家族人员的国度里,第三方是最好的战场,于是西羌须弥国就成了战争的焦点。

    懿王拥有七十五万雄兵,上将百名,大将千员,何惧天下诸侯?

    懿王得报须弥羌戎和姬塬国发生战争,毛公始封采邑毛丼之地也卷入其中,三方已经起兵快要打了起来,懿王决定派虢国公亲自出马,率兵五万平定西北六盘山北麓清水河流域至黄河边的古羌戎之乱。

    虢公领命,率西部灵台驻军五万大军,前赴六盘山北麓而去。

    周军要到六盘山北麓,必从六盘山东麓山脚而行,途径共国,戎那,朝那,乌氏,然后到达毛公食邑毛丼,方达须弥羌族边境。

    六盘山山脉错综复杂,除主山脉之外,支系山脉中的凹处也是曲径通幽,山峦叠嶂,最高峰也有九千尺,有名的崆峒和须弥山山洞,都是宗教圣地,这里都有世外高人居住,他们都是传说中可称世上罕见奇人怪士,现在周军五万大军路经此地,虢公心里有点冷,想去拜会一下,可身为王朝太保,官居三公,平时所谓三公论道,哪些道是王道,治世之道,不是外门邪道,现在眼前这两个大道之所,不去拜会一下,心里有点发毛,传说中,这两个圣地圣哥们何等了得,奇门遁甲,风沙走石,扶风环宇,他们的厉害,不是虢公自己心里害怕,而是担心将士心里得不到安慰,打起仗来可能士气受挫,虢公心里始终犯嘀咕,拜会之意,就是表明当今圣人圣哥们不要被敌人利用使唤,被敌人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友善提醒,可虢公实在觉得如果前去拜会,对不起自己这身朝服,有损朝廷体面,于是徘徊之后,决定不去,朝廷七十五万大军,惧谁?兵不讲理,这是兵家常理,天下人都知道。尽管自己号称文人虢公。

    文人虢公还担心陇西羌人,陇西羌和须弥羌,都属羌人,不同支系,陇西羌人也是向来不好对付的一支西羌民族,也是属于好战戎邦,西周王朝,西部以黄河为界,黄河之东属于雍州之地,这是王朝直管置戎之境,所谓置戎之境,就是俘虏安置改造之地。

    一路担心中,一路思量战法,文人就会多虑,兵家讲兵法,文人讲理,文人兵家,就讲兵法之理,这理和实战之间,距离较远。

    虢公担心的,也不无道理,他的担心确实如此,就在虢公的五万大军快到毛丼的时候,四人挡住大军的去处,此四人就是须弥山山洞,洞、天、福、地四人。

    四人挡住大军去路,前锋来报,虢公诧异,四位圣哥可谓胆大,五万大军,就凭四人之力,如何应付得了,虢公传令,将四人带来中军大帐,以礼相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