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彼世界 (第1/2页)
古人轻生死,重离别;而今,唯利益堪重,离别最轻。 在此世界“列车隧道事件”的那一瞬间,经历了两个世界之间的往返,任微青从彼世界带回来一抹茉莉香,和整个彼世界的经历。这抹茉莉香气,最珍贵,却不是通过鼻子闻到的。 由于彼世界和此世界的任微青有共同的童年,在童年阶段,此世界和彼世界还是一个共同的世界。童年所落下的残疾也就成为了两个世界各自的残疾。在彼世界,他最大的愿望仍旧是亲自闻一闻茉莉花的香味。在彼世界,他最终也没有拥有生物意义上的嗅觉。他的嗅觉是很多年后通过一种信息设备实现的。所以,生理上,他的鼻子始终也没有实现嗅觉。任微青仍然一个残疾人。 任微青的这个无嗅觉缺陷,从外表上看不出来。这是一个属于极少数人才知道的秘密。他并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体缺陷,并尽可能掩饰。 那个世界要比这个世界看起来要繁华。 任微青的胸口吊着一块牌子“参会代表证”。除了有任微青的照片之外,牌子上面写着: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任微青。在彼世界,国家天文台担任研究员,至少要有一张博士文凭。 若是在古代,他算是一个穷酸的书生。穷书生是没有钱却有地位的读书人。可这是在现代,任微青是一个穷博士,并且是从事天文工作的博士。与穷书生一样,穷博士是没有钱的读书人;与穷书生不一样,穷博士连地位也没有。在博士满大街溜达的时代,别把文凭当棵菜!很多穷书生却不这么想,比如任微青! 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博士学历是一个体面的身份,付出些智力和体力即可。抱着一张博士的文凭,生活不会太差,却也未必富足。任微青那点微薄的工资根本凑不齐老婆本,稍有克扣就影响生活质量。 天文台的工作不一定在有望远镜的山上,也可能在地下。任微青的日常工作就在地下。地下可以实现洁净的低辐射研究实验平台,用于暗物质探测研究。不过,现在的这个会议室在地上,而且在一栋高楼的顶层,第62层。 任微青无聊地拨弄胸口的吊牌,会议十分地无聊。出差并不是好差事,但开会有一个好处,不用像日常工作那样无休止地忙碌。 如果擅长打法无聊的时间,开会是一个很好的差事。走神、发呆、出窍,都是打法无聊的办法。无聊的话题和无聊的争论,对于任微青十分具有催眠效果。服务员已经是第三次收拾会议室门口的茶点,除了中餐和晚餐,会议从早一直开到了深夜。 总有些人具有神奇的能力,将无聊的内容发挥成长篇大论。任微青的思维要降到很慢,才能和发言人保持在一个节奏。任微青已经记不清上了几次厕所和吃了几次茶点了。每次尿点离开后回来,话题还在原处。他空闲了下来的大脑干脆有些发麻,连发呆的症状都出现了好几次。开会是个不错的发呆场合,反正那些在会议上争吵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走神的自己。在这次会议上,任微青是一个小角色。一个小角色,神游几分钟根本不会有人注意。 任微青的座位靠近窗户,只需要侧脸就可以看到窗外。他侧脸从62层的窗户向外看,帝都的夜景尽收眼底。帝都的霓虹在繁华夜景中闪烁,低压的雾霾在空气中反射彩色的光,光晕蔓延至地平线的尽头;路面上的人们像蚂蚁那么小,车流和人流在路上繁忙地交错;快速道路上总是有无穷无尽的车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知道每辆车的目的地在何处。 这个城市有3000万人口,每个人都沉浮在流光溢彩的人海之中,以远高于三分之一的参与感混迹在这座城市。去到这座城市之外,每个人都愿意显示这个繁华与自己的亲热关系,视城市边界为自家院墙。即使自己还不如外来游客到过的景点多;即使自己从未从高处俯视过这个城市的夜景;即使自己卑微地活在城市的角落,需要仰视45度角才能越过楼房见到天空。 彼世界大部分历史和此世界保持一致。 彼世界的人类,在经历电气化工业革命之后,也同样经历了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发起的信息革命。至21世纪初,各种表象显示,最终极的信息技术风暴就要来临。伴随着传感技术将隆重登场,伪装成人工智能,或被称作“信息总成技术”。极少数商业嗅觉灵敏的人已经感觉到商机,在蓝海中制造血光。 远处的广告牌,提醒人们这个时代与能源的各种关系。如果,蒸汽机、电气化工业技术革命统称为能源技术革命的话;那么,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