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李二偷看我日记本_第139章 殿下在长安,长安就热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9章 殿下在长安,长安就热闹 (第2/4页)

整一万份,所以才会满长安都能看到。”

    李世民沉着脸:

    “段卿,你可知道,公器私用乃是犯了大罪,你居然敢这般堂而皇之的说出来?”

    段纶自然有恃无恐。

    油墨、纸张的钱,都是李奇给的,朝廷顶多就出了一把子人工和力气。

    想到这儿,段纶才道:

    “回陛下,微臣并没有公器私用。印刷《长安日报》所费银钱,全有当事人一力承担。甚至,还有少许结余,给予工人工钱。”

    “这个人……”

    “他就是当朝贤王,二皇子殿下!”

    轰!

    这话一出,整个大殿寂静无声。

    文武百官全都惊骇不已。

    刚刚抨击这份报纸的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更是额头冒汗。

    大意了!

    在事情不明朗之前,怎么能随意抨击呢?

    贤王殿下一心为公,这么做一定有他的道理。虽然还不明白这个道理是什么,但肯定是有道理的。

    最重要的是,不能站在贤王的对立面。

    否则,一准会被贤王喷得体无完肤,没脸抬头做人。

    老段啊老段,这么重要的情报,你丫的藏着掖着这会儿工夫才说,你这摆明了是要害死大家啊!

    这笔帐回头再给你算!

    只有李世民不动如山,似乎对这个结果并没有感到意外。

    让他唯一意外的是,李奇人在突厥战场,怎么还有精力主导这么一份报纸?

    “段卿,你再仔细看一遍,可就是这份《长安日报》?这玩意,当真是贤王让你做的?”

    段纶就差伸出四根手指发誓了。

    “回陛下,微臣确认无误!”

    好了。

    真相大白了!

    案子破了。

    你们大家,该找补的自己找补,找补不回来的,我老段可不管了啊。

    回头殿下问起,爱谁谁。

    反正我老段在殿下那,可是有不浅的交情来着。

    李世民招了招手,老太监许公公立马凑了上来,李世民轻声说了句:

    去把贤王喊进宫。

    然后,转过头,李世民再次道:

    “朕也没想到,贤王从西征战场上回来才几天,就搞出这么一桩事情。”

    “要说他有何居心……总不该是搅乱朝政吧?”

    房玄龄一听,腿肚子直打哆嗦。

    他连忙道:

    “陛下,此事既然是贤王所为,必然有其深意。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搅乱朝政,贤王一心为朝廷,所作所为,有目共睹!”

    “臣可以担保,贤王此举,一定是为了更好的大唐!”

    担保都出来了。

    房玄龄也是豁出去了。

    刚刚他还在考虑幕后之人是否用心险恶,不赶紧找补找补,一会贤王上殿了,可就来不及了。

    长孙无忌也赶紧道:

    “臣附议!”

    “仔细看来,这份《长安日报》里面所载,虽然角度清奇,但是针对朝廷积弊,确实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

    “甚至关于民生的建议,比如宵禁问题,也分析的很到位。”

    魏征看着长孙无忌,心中偷乐。

    你刚刚不是号称官将不官,国将不国吗?

    这么快就变脸了?

    李世民点点头,然后看向众人:

    “这份报纸的价值,朕自然心中有定论。如果尔等也觉得有些内容可供参考的话……高卿,你是吏部尚书,关于吏治改革的事情,不如就由你来草拟一份方案?”

    吏治改革,动的蛋糕那可就大了。

    首先不同意的,就是宰相裴寂。

    他当即站出来,道:

    “陛下,老臣有话要说。”

    “准奏!”

    裴寂俯首,似乎悲恸的道:

    “陛下,国家吏治是朝廷稳固之根本,我大唐建国以来,一向运转良好。各司各部,配合协作,并无出现什么问题。如果冒然进行吏治改革,恐怕人心惶惶,一旦朝局不稳,我大唐将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实非良策啊!”

    内外交困?

    意思就是现在在和突厥打仗,内部又搞得大家没心思上班,所以容易引发动乱了?

    李世民没有做声。

    李奇交给自己的那份账簿,还在手上。

    他一直在等。

    裴寂毕竟是武德年间的老臣,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李世民并不想和裴寂撕破脸皮。

    毕竟,朝廷内、各州县都有裴寂的人,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动作。

    吏治改革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拔除旧势力,彻底进入贞观新元的契机。

    李世民不动声色,他直接问高士廉:

    “高卿,你是吏部尚书。”

    “这朝廷吏治,到底有没有问题,你应该最清楚。需不需要改革,想必你心里应该也早已想过。不如你就说说看,今日在这朝堂之上,大家畅所欲言,即便说错,朕也不会追究。”

    高士廉有些艰难的出班。

    这下子,可就难做了。

    一方是陛下,一方是宰相,你们神仙斗法,为什么要我这个小小的吏部尚书出来做炮灰啊。

    陛下你直接下旨不就完了吗?

    高士廉心里清楚的很,李世民这是希望借自己的口,把吏治改革的事情说出来。

    用以反驳裴寂。

    所以,怎么做选择,其实显而易见。

    就算是裴寂的亲儿子在,这会儿,也知道,该站在陛下这一边。

    只听高士廉道:

    “回陛下,我朝吏治,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冗员、比如经费开支过大,不过,有些问题是积弊已久,想要一朝改过,恐怕也难。”

    “臣以为,当循序渐进,用一到两年时间,彻底扭转。”

    这番话说的很保守。

    自然没有说到李世民的心里。

    李世民面色阴沉,慢悠悠的道:

    “一到两年时间?”

    陛下你说过不追究责任的啊,可不能说话不算话啊。

    正在这时,外边传报:

    贤王觐见!

    李世民只好暂时停下追问,朗声道:

    “宣!”

    李奇像个吊儿郎当的公子哥一般,笑嘻嘻的从殿外走进来,见人便打招呼。

    “你好!”

    “程将军,好久不见!”

    “哎哟,卢大人,你变胖了啊,该健身了!”

    “长孙大人,你的脸色不太好?”

    见李奇没个正形,李世民不由得轻咳两声,打断李奇:

    “奇儿,这儿是朝堂,不是菜市场。”

    “朕诏你来,是有事相询。”

    这也就是李奇,屡立奇功,所以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