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仲父送的尚书署,朕就笑纳了!(求订阅) (第1/3页)
事不宜迟,有刘贺亲自坐镇,“帝党”的运转效率非常高——张安世和丙吉立刻就离开温室殿,各行各事情去了。 丙吉带着加盖了天子似印的诏书,在四个昌邑郎的护送之下,直接向尚书署扑去。 尚书署就在少府寺内,位于一个单独的院子中。 根据大汉百官公卿的隶属关系来看,尚书署本身就应该由少府管辖。 因此,硬是要算起来,领尚书事霍光,应该算是少府丙吉的属官。 如今让丙吉来接管少府,也是合情合理。 尚书署所在的这个院落不大,一进一出而已。 正房是领尚书事署理公务的正堂,两侧的厢房里,则是不同的尚书处理章奏的地方。 不管是正堂还是厢房,空间都并不宽敞,甚至可以说是逼仄到了极点。 尚书署的属官吏员不多,加起来不过二十多个人。 权势最高的自然是品秩为千石的领尚书事,而当今的领尚书事正是大将军霍光。 再往下就有品秩六百石的尚书仆射、品秩四百石的尚书丞作为领尚书事的佐官。 再往下,分别有五个有司尚书。 侍曹尚书:负责对接丞相御史章奏。 二千石曹尚书:负责两千石朝臣章奏。 户曹尚书:负责寻常吏民章奏。 客曹尚书:负责外国四夷章奏。 三公尚书:负责刑狱之事章奏。 除此之外,还有五六个协助领尚书任事的无司尚书。 哪怕再加上十多个书佐和十多个役卒,总共不超过五十人。 而除了领尚书之外,尚书署里的其他人不仅品秩低微,权力也不大。 充其量就是品秩更高一些的书佐罢了。 对上,他们主要负责章奏的整理、归类和存档;对下,他们则是负责诏书的起草、誊抄、盖印。 只有领尚书事才能通过处理章奏来决定朝政的走向。 说这尚书署是尚书事霍光的一言堂,其实也不为过。 …… 丙吉手持天子亲自定下的诏令,来到了尚书署,他刚在院中露面,尚书仆射陈留寿就领着几个尚书快步走到院中迎接。 霍光不在,少府丙吉就是此处名正言顺的上官。 尚书仆射陈留寿四十多岁,自然也是儒生,据说跟随夏侯胜学的《尚书》,来到尚书署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了。 他从无司尚书到三公尚书,在一步一步往上打熬,如今终于当上了尚书仆射。 再往上升的话,自然不是升到领尚书事去,而是会外放到某个郡国去当守相,这样一来也算是走上正途了。 因为尚书署就在霍光的眼皮子底下,所要处理的事情又多与文书相关,所以霍光对他们并不上心,二者关系反倒不密切。 就拿今日这“罢衙”的事情来说,霍光就没有让他们跟着一起称病告假。 陈留寿急急忙忙在丙吉行礼问安:“下官尚书仆射陈留寿问丙府君安。” “陈使君免礼。” 丙吉上任几个月来,虽然不声不响,却也把少府一应事务都处理得十分妥当。 而他和前任少府乐成比起来,更加严明公正和清廉,所以也就受到了属官们的敬重。 所以陈留寿急匆匆地过来行礼,不只是讨好,也是发自内心地尊重。 丙吉自然对陈留寿也很是了解,看他今日这小心的样子,知道天子让自己做的事情已经有了三分胜算。 丙吉没有像平时一样,用和蔼可亲的笑脸面对陈留寿,而是背着手站在原地,面无表情。 陈留寿自然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他又看到丙吉身后那几个明盔亮甲的昌邑郎,隐隐觉得有一些不妙。 昨日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陈留寿已经听说了。 长安城看起来很平静,但是私底下恐怕已经是暗流涌动了。 陈留寿的品秩不高,自然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但是身处尚书署,想要完全置身事外,也几乎是一种奢望。 他看了两眼丙吉身后的昌邑郎,似乎在确认院外有没有藏匿更多的兵马。 “陈府君,大将军称病告假了,此事你可知道?”丙吉冷漠地问道。 “今日午间,大将军派人送来了口信,确实说他暂时不能来署中处理章奏了。” “那大将军可说了哪一日会回来?”丙吉追问道。 “大将军并未言说,只说病愈之后就会回来。”陈留寿如实回答。 “那大将军可有交代过,署中收到的章奏该如何处置。” 丙吉的这个问题正是陈留寿今日头痛的地方。 按照道理来说,领尚书事不在,那么署中之事自然应该由他这个尚书仆射来代理。 但是,现在的尚书署可不是孝武皇帝之前的尚书署。 这里是大汉帝国权力的核心,那些看似平平无奇的章奏,哪一份不是与关乎着大汉天下的大事相关呢。 他一个小小的尚书仆射,再胆大妄为,也不会认为自己可以处置这些天下大事的。 可是又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所以这就让陈留寿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 丙吉从陈留寿脸上看到了难色,就已经猜到了八九分。 看来天子猜得不错,尚书署也是霍光留给天子的一个“考验”。 霍光相当于在对天子说:“这尚书署摆在这里,看陛下有没有本事接过去。” 用天子的话来说,则是“仲父实在是太傲慢一些了”。 天子不仅敢拿,而且拿得是心安理得,拿得毫无负担。 “看来,大将军病得匆忙,居然给陈使君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丙吉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