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_第三十六章 一等奖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六章 一等奖学 (第1/2页)

    无法过多解释,王峻山拿本书走出村头。新码跺的稻草堆前,他舒舒服服坐下,看起了书。浑然不觉间,身旁来了一位抱竹烟筒的人。来人是王洪福。王洪福和王峻山家隔壁,以前在生产队任过会计,能写会算;后来包产到户,他第一个站出来承包了村子的砖瓦窑,成了窑老板、暴发户,也成为村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了钱,他撒手了农田活,趁着天气好,出了家门,在谷堆前吸早烟。见到王峻山,他笑眯眯地凑上前,看了看他手里的书,“啵啵”地将烟锅里的烟丝吸得火红,美美地喷了一口,笑嬉嬉地道:

    “啧啧啧!囊瓜瞧什么书?我怎么一点看不懂啊!还有,上头你写的字,连我这个高小毕业生,也看不下去!看来,你们这些当国家干部的,就是有文化!不象我,一辈子窝在村子里,等着老喽!”

    王峻山愣了。他没有想到,自己课本和课本里的批注,怎么到了王洪福眼里,就跟国家干部扯上了关系呢?他合上书,对王洪福道:

    “没有,爷爷(笔者注:爷爷,当地方言。当地人管叔叔叫爷爷)。什么国家干部,我只是个学生。今年中专一年级,再过两、三年,我才毕业。这是我们的课本。还要期末考试呢!”

    王洪福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

    “哎,还是你囊瓜有出息。我家江平那个挨千刀的,怎么不学你?你看你们一起长大,你都要当上国家干部了,就他?连个初中毕业证都没有拿到,就回家了。唉,还是那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来会打洞’;‘金瓜葫芦要好种’——什么人家出什么人,要有种呢!”

    王胡林口中的王江平,是他家大儿子,也是王峻山的发小。两人同在村子里长大,王江平不爱读书,初中没毕业,趁着家里有钱,穿得时髦,蓄了长发,腿上一条绿得像菜青虫的喇叭裤,到处显眼。他想在家里帮父母干活。可他没有干过重体力活,下不了田地,多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此一来,王江平成了王洪福的一块心病。

    对着王峻山,王洪福恨铁不成钢.只有王峻山知道,他在学校里过的日子虽与王江平不一样,但绝非如王洪福所想,同样窘迫、狼狈和无奈。

    一路摇晃的大客车,没能压制住返校王峻山的轻飘飘。是的,和以前相比,他似乎算是卸下了磨肩的扁担、起茧的锄头镰刀。他离开了草枯苗绿的农田、泥巴和红土,甚至远离了三婶眼中幽怨的愁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或许离开而去;迎接他的,会是满是期冀和希望。

    他想起了王洪福说过他是干部的话。他也同样问自己:我是不是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未来干部?很快他变得深信不疑:身前的学校,真能让他捧上个铁饭碗!他幻想着那一天的到来。隐隐约约间,他想着毕业后成了一个国家干部。那样的身份,那样的高工资,还有一身衣裳干净;没有愁苦,没有饥饿,全是好日子。曾经的磨难,一点点远去,只剩下不太真实。太多的诱惑,在等着他、刺激着他。最大的,莫过于他似乎已经摆脱平凡。可要做摆脱平凡的人,偶像当数如今的董留成。是他那样的学生会干部,受人尊敬,个人前途不可限量。或许他甚至不用等到毕业的一天,他必定成为学校的骄子,在毕业之时,进入好的单位,出人头地!

    对于是否要成为第二个董留成,王峻山不敢膨胀,也谈不上奢求。生活给他的玩笑,实在开大了,他饿怕了。光是能填饱肚子,就成了他很长时间以来的目标,如今再让他去成为一名班干部、甚至学生会干部,那样的念头,他虽然偶尔会在冲动间有过,但一冷静下来,实在不敢有那样的心。

    时间一天天临近期末。

    考前,王峻山接到了开班委会的通知。

    王玉文来了。她宣布班会议题只有一个:评出学期的三好学生、评定本学期可以发放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人选。

    不同等次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数额清单,发到班委面前。直到这个时候,班委们才知道,在学校能挣到的,还有一笔数额不菲的奖学金!

    人人眼睛亮了。班委会像是一个石子投进一潭死水,顿时激起阵阵波澜。

    接下来,王玉文宣读助学金评选条件。看着条件,几名坝区来的班委顿时xiele气:助学金只给山区县和半山区县份的,僧多粥少,坝区条件好,通通无缘!

    班委们不用左顾右盼,明白在坐的班委,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助学金。就班委而言,除了潘大林,谁都不是自山区和半山区来的。可潘大林对考试信心满满,起了身,一声“哼”,满不在乎:

    “你们一个个看着我干哪样?好像我稀罕助学金一样!不是有奖学金嘛?我就不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