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第三节 康巴藏民 (第4/7页)
些江河、湖泊和山脉也没有名称。所有这一切在某些时间内只属于我,该地区惟独属于我。’。” 老人:“这个瑞典人简直满口胡说!” 扎布:“他也不看看远在万年以前,中国远祖先民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家园?” 偌尔曼:“我说一句公道话。当他想征服该地区时,恰恰正是该地区在征服他。” 纪蒲泰:“他是感慨万千,发出内心的独白。不然的话,他怎会到这些地域探险考察?那是这些地区强烈地吸引着他!他想填补这片地域的地理地貌在世界地图上的空白,并没有侵入占有的企图?” 偌尔曼:“你这话是有道理,他只是考察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宗教文化、山川湖泊、气象变化的历史奥秘。西藏的北部是一片非常神奇、非常辽阔、非常空旷的地区。那里人烟稀少,空旷寂寥。那种境地深沉的寂静,微风吹草低低的叹息声,丝绸经幡的摆啪声,动物迁徙轻微而又永无止境的嘈杂声,组成一幅自然协和的美丽风景画和高原特有的曲调,突然间又被一阵鞭声和吆喝声所触动。” 老人:“人烟寂寥的高原何来此声?” 扎布:“哈哈,这你就不懂啦。你不进藏,怎知那是零零散散分布的黑色和白色帐篷,升起了一缕缕炊烟。那附近催马扬鞭的黑点是友善的游牧民,神出鬼没的则是打劫越货的盗猎土匪。” 老人:“对于藏区的事情,我是不懂,所以你得说给我听听?” 扎布:“在游牧区,如果外人胆敢擅自闯入,那些游牧民就会按照规矩,自发地排成不太规则的圈,以保护其驻牧地。” 老人:“他们都是啥样子,啥脾气?” 扎布:“牧民们手持火枪,向外来人投去不信任的目光,他们被高原阳光晒成的棕紫色的脸庞,在高山空气的吹动中显示着肌rou的蠕动。他们身着的羊皮服装打满油腻的补丁,袒露的袖子垂到膝盖以下,个个都是天不怕,地不怕。” 老人:“遇到这种事儿,有谁怕?” 扎布:“这个吗……在紧张的对峙中,牧民身后有穿着一直垂到踝骨的厚长袍的女子们,倚在帐篷口,惊得张嘴瞪眼,凝视着一触即发的场面。顽童自由活动,少女则戴着硕大的耳环,头稍微一活动,耳环就在细发辩间来回晃动,老人们则无动于衷,面色发黑的脸庞毫无表情,默默无声。” 老人:“你说的是藏北,藏南是何种情形?” 扎布:“在藏南,情况可大为改观。藏民都以房子为居住处所,耕耘土地,用石块砌墙。人各自有家园,多聚村庄。在在北方,却仅仅是一片旷野,人们在荒野中放牧,居无定所,飘忽不定,但他们意志坚定,如同野牦牛一样,寻求牧场,追逐猎物,用牦牛托运商品。” 纪蒲泰:“在藏北,人类不是在一个村寨中,而是在一个部落中诞生。至今,北方人仍保留着游牧民的血统。” 扎布:“因为这种传统,为他们遗留的一切:所以,他们身上仍显示着骁勇、谨慎、团结和粗狂的欢乐。他们精神世界的超脱,是佛在指点着,使他们生死轮回,繁衍生息在那块土地上。” 老人:“游牧民没有固定的居地,到处放牧,以水草为家。” 扎布:“是呀。他们放牧到处漂泊,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生活区域。但藏族牧民却有一股强烈的凝聚力,团结一致,他们的思绪并未被封闭在私家院落的围墙之中,而是与天地交合,信从佛教,苯教广布在青藏高原这片广袤无垠的高山峻岭,和遍布江河湖泊的土地上。” 老人:“那些外国人为何对这片土地感兴趣?” 扎布:“这我可不懂。还是让年轻人说给我们听听。” 偌尔曼:“据历史资料分析,在西方人的思想意识中,神秘的西藏是世界上最后的一块‘禁地’,所以,在他们的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纪蒲泰:“在那些西方旅行家的眼中,一旦踏上西藏的土地,就会有三种人的角色出现在藏人面前。确实是三种,而不是两种。” 扎布:“这我们就更不懂。他们会以何三种人的面目在西藏活动?” 纪蒲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的是:土著人、入侵者和保护人。都像各种角色,在这个广袤的大舞台上演出。在他们的眼中,土著人是王公,或佚名的游牧民,入侵者是传教士、冒险家或士兵,保护人是令人质疑的喇嘛和清朝皇帝。” 扎布:“西方人竟敢怀疑喇嘛和皇帝。这是何道理?” 偌尔曼:“那是因为在18世纪的各种版本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事件,还有相同的秩序出现;入侵,怀疑和驱逐。这些看来就像各种‘电影剧本’中所描述的故事,在那曾经有过的特殊时期,那些行为都被他们认为是‘悲剧’。” 扎布:“当时的旅行家遭遇到了什么?” 偌尔曼:“他们所遭到的境遇,除了边境彻底封闭之外,再无其它通途办法了。” 纪蒲泰:“19世纪对于那些西方人来说,应该说是一种更为粗野、更为狂自尊大的现实主义,远非是以前的理想主义了,这种狂妄自大的侵入行径,最终导致了武力的较量。” 扎布:“所以,善良的藏人才吃亏上当,最终还是让豺狼侵入藏地。” 偌尔曼:“藏人知道西方人违犯了禁令,而西方人武力入侵的时候,则感到了一种带恶意的乐趣。所以,他们与藏人的会见,也不再是象波格尔和忒涅时代那样愉快,而天真无邪了。在藏人的眼中,到处有间谍,稍有不慎便会引起质疑。” 纪蒲泰:“这自有其中的道理。在那些时期,那些从事走私的人,几乎始终都是经化装后旅行的。他们抱有各种不同的考察目的,或兼有政府使命的政治目的,带着这种特殊的任务,他们在西藏那几乎是荒无人烟的辽阔地区,自认为很安全,但始终会于某一天某一地段被人发现。” 老人:“那是谁下的命令封闭了西藏的疆域?” 纪蒲泰:“历史的事实确有其事,封闭边界是由中国皇帝下达的命令,这是在廓尔喀人抢劫扎什伦布寺之后,所采取的措施。” 偌尔曼:“中国皇帝为什么要下达这命令?” 纪蒲泰:“事际上,这一措施的公开目的是保护西藏领土不受新的入侵,其真实目的却是保护清政府在西藏的政治和贸易利益。因为西藏人对于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进行扩张的英国人,持极不信任的态度。所以,他们认为这种门户关闭的政策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它可以保护其宗教传统。” 扎布:“你说这些,我们听得懂。还有****喇嘛的威望,寺院的权力及其财富、僧侣们的特权,所有这一切也会同时得到保护。” 老人:“因此,藏人要守住西藏的门户,不轻易让外人侵入。” 偌尔曼:“我想还有另一种因素,该地区的神圣程度,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圣城拉萨神圣禁地,更是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入。所以,对于西方人来说,西藏人关闭门户(这也是中国政府所希望的。)所具有的宗教意义,更加强了西藏对他们的吸引力。” 老人:“那些西方人进不了西藏,图的啥?” 偌尔曼:“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由此而形成了一幅奇怪的地图,也是一幅随心所欲的地图,那就是用不同程度的同心线条化了一系列的屏障。外人越是接近圣地西藏,这条屏障就越被倍加警惕地守备着:外部边界,中部省的内界和神秘的中心拉萨。” 老人:“那还有啥,你们可得都说出来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