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第1/7页)
天渐渐发亮,但这场讨论还未尽兴,继续进行。 见大家无人吭声,场上一时无有动静,偌尔曼便首先发言。 偌尔曼:“要解读西藏历史,当然离不开远古传说。这也是人类学家正在思考的问题。人类起源,我们已多次交谈,古今中外,这也是一个很深的命题。《圣经》说,上帝用泥土造了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这对男女便成了西方人所说的人类始祖。当然,这大家都知道了。汉族传说的伏羲和女娲神,也扮演了类似上帝造人的角色。” 喇嘛王:“你心中还有什么话要说?” 偌尔曼:“尽管如此,与这两种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相比,史学家将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藏族关于藏人起源的传说,更值得可贺。” 喇嘛王:“为什么?” 偌尔曼:“因为它更接近科学。” 喇嘛王:“你为什么这样说?” 偌尔曼:“藏人起源于猴子传说,在我心中,它至少和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的论证,有点英雄所见略同。” 喇嘛王:“这更加证明藏人聪明!竟然和科学家达尔文先生的论证如出一辙。” 偌尔曼:“所以说,同样的历史资料,在不同时代、不同史家手里,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喇嘛王:“那你的意思是?” 偌尔曼:“在进藏之前,我早就有一个心愿。很想揭示一个蕴藏在我心中的命题。” 喇嘛王:“你尽管说出去?看看大家能不能给你解题?” 偌尔曼:“在西藏,除了远古传说,最大的一个事件,恐怕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婚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我要问问。” 纪蒲泰:“在说这个故事之前,你必须弄懂一个词,吐蕃,是什么意思?” 偌尔曼:“那吐蕃怎么解释?” 纪蒲泰:“吐蕃。在藏语里,吐读作杜,是大的同音字,也是藏人的自称。所谓‘吐蕃’,也就是大蕃的意思。吐蕃作为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它存在于7—9世纪,是由雅隆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 偌尔曼:“大王对松赞干布怎么看?” 喇嘛王:“藏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赞普,最大的赞普数藏区家喻户晓的松赞干布,他和文成公主的故事,是汉藏联姻的最好证据。” 偌尔曼:“对此,大王您,如何评?” 喇嘛王:“这个故事还曲折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古时期西藏与内地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偌尔曼:“那这故事,一定很生动?” 纪蒲泰:“吐蕃是西藏第一个统一政权。它的统一历史,是由松赞干布的祖父三代人的努力,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功德圆满,统一政权。所以,他成为整个西藏历史上,几十位赞普中最伟大的人物。因此,他受到藏人的称赞。” 喇嘛王:“在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的统一大业尘埃落定;在那个时代,藏文被创制,从此历史才被记录;在那个时代,拉萨红山上建造了那座横亘千载的布达拉宫;在那个时代,佛教得以传遍千家万户,遍及草场和牧区;在那个时代,吐蕃制定了第一部法律,从此,藏民百姓可以有一部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那个时代,40万精锐的吐蕃骑兵所向无敌,令最善战的大唐名将们也为之胆寒。” 偌尔曼:“那松赞干布的故事更得说完,我才心甘?” 纪蒲泰:“在松赞干布时代,原本蛮荒落后的西藏,让周边王朝刮目相看,甚至天纵雄风的大唐王朝,也不得不弯腰派出文成公主和亲,表示和西藏亲近,以获得边境的宁静和平——” 偌尔曼:“正因为西藏统一的崛起,才能发生这种事情。可我很想弄清这其中的原因,请你说明?” 纪蒲泰:“当时是唐朝天下初定,还有扫尾战争,隋末连年战争的创伤正在得到医治。所以,中国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姗姗来迟。那时的吐蕃,正迎来了其历史势力最大的黄金时期,它统一的势力向西一直延伸到尼泊尔,向北延伸到新疆,向南延伸到南诏,向东则延伸到甘肃。” 喇嘛王:“在甘肃的洮河流域,这两股政治势力,相互试探的触角第一次接触到了一起。” 偌尔曼:“两个政权相互试探,是很有争议,但他们之间,谁能胜算?” 喇嘛王:“以我看,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这不仅体现在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上,更体现在他审时度势的智慧上。” 偌尔曼:“这位君主的治国安邦的能力,都表现在哪里?” 喇嘛王:“在当时,他拥有数十万能征善战的铁骑,但他大多数时候,是以这些铁骑作为后盾,并非贸然前进,只是作为外交的势力,睦邻友好,与周边的政权——尤其是唐帝国——保持着一种和平的状态,继往开来。” 偌尔曼:“松赞干布为什么会有这种平和的心态?” 纪蒲泰:“因为,当时中原的文明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逻些(拉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明,令松赞干布心向往之。他是一个开放的君主,一个孜孜不倦向外界学习的人。因此,在艳羡大唐文明的同时,他想到了和大唐联姻。” 偌尔曼:“所以,我对此更要刨底问根?” 喇嘛王:“在正式叙述松赞干布和大唐联姻之前,有则故事在藏区各地流传。这个故事的情节在《西藏王统记》一书,也有记载。” 纪蒲泰:“那说明它在十四世纪以前就流传了。” 喇嘛王:“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几段内容,还有用藏戏、壁画、长诗等艺术形式来表现。” 偌尔曼:“那大王将这个流传的故事,说说看?” 喇嘛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不是史记的正式记载,切莫乱评判。” 偌尔曼:“民间故事只要好听,就很好玩。我不会求证它的真实性。” 喇嘛王:“行,我就讲给大家听。很久以前,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西藏还没有家种的五谷,吃的是野生燕麦,百姓生活很苦。藏王松赞干布听说,中原汉地光景好,吃的、穿的啥也不愁。” 偌尔曼:“这难道是他想与大唐联姻的理由?” 喇嘛王:“岂止是这,他主要是听说,唐朝有个文成公主,人年轻,漂亮,聪慧,善良。所以,他就想,要是把她娶到藏地,就是藏人的福气,内地一定会派人来帮助这个蛮荒之地。若是这样,西藏的老百姓,就有好日子了。” 偌尔曼:“那藏王派人去了没有?” 喇嘛王:“松赞干布派人去内地求婚。他一个大臣,叫嘎瓦聪明能干办法多,所以就把他派去了。” 偌尔曼:“他去内地,一定会带聘金?” 喇嘛王:“大臣噶瓦动身时,藏王让他带了许多礼物,金银、珠宝、大象、骏马,几乎是要啥有啥,尽是些贵重东西。” 偌尔曼:“只有带上贵重的东西,才显出藏王求婚的诚意?” 喇嘛王:“是的,他们还带着真心实意。” 偌尔曼:“那这支求婚队伍是否顺风?” 喇嘛王:“那能。当消息一传出去,那时,不光是西藏派人去了,还惊动了周边地区的国家。就在大臣嘎瓦到内地的时候,印度、波斯等好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相继派了使臣到内地去求婚。” 偌尔曼:“这些国家都这么想?” 喇嘛王:“各国使臣到了中原后,一起觐见了唐朝皇帝。唐王对他们讲:‘你们不远千里,来到内地,都要求娶公主。但是,我就只有这一个姑娘,不想让她嫁到远方,离开爹娘,嫁到你们那儿去啊!” 偌尔曼:“事情弄到这份上,最后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