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四章 风云百年劫(十) (第2/4页)
一战,你能收拢北洋各部力挽狂澜,替我北洋挽回了颜面,你可知老夫心中是何等样的欢喜,又如何会不准允你前往威海?然则老夫之心,慰庭未必全然懂得啊………今日我大清面临的局面,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国家积弱,外敌环侍,老夫历半生心血所为之事,不外乎是修修补补,希望我大清有朝一日能够自强而已,只可惜老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夫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或许要靠你们去做了,慰庭,此去威海,你不要有什么顾忌,尽管放胆施为,有什么想法就对老夫讲出来。” 袁世凯心中一颤,万没有想到心里深处的那点计较,被李中堂一言就点了出来,不仅没有丝毫责怪之意,话语中还隐然已经有要将北洋交付于自己的意思,如此胸襟气魄,中堂大人果然是中堂大人啊!…… 压住心中翻涌的激动感慨,袁世凯不再犹豫当即沉声说道,“中堂大人,世凯此去威海,无有别的要求,只恳请中堂大人授世凯以专断之权,节制威海北洋各部,以求事权统一。世凯当不负中堂大人之期望,誓死守住威海,守住北洋的血脉和我大清的气运。” 向李鸿章要专断之权,除了心底深处的那层意思外,威海眼前的困境也逼迫袁世凯不得不如此为之。王士珍率部抵达威海后,因与驻防威海的北洋各部互不统属,处境显得非常尴尬。一旦开战,指挥上便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威海主将戴宗骞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威海防御上又意见不一,整个威海此时防御显得极为混乱。袁世凯若不能有节制各部的权利,纵然前往也是毫无用处。 “接到皇上的电报后,老夫已经向朝廷上折,请朝廷授你帮办北洋军务的名义,此外,老夫也已向威海丁汝昌和戴宗电,威海之防御,由你一言决之。”李鸿章望着面前的袁世凯,轻轻一笑说道。 袁世凯一怔,顿时明白过来,自己原本还担心李中堂对自己有所猜忌,没有想到自己所顾虑的李中堂不仅全都考虑到,还提前做了安排。 心中的那份激动和惶恐混杂着,竟是半分也说不出话来,刚想俯身跪下,却被李鸿章一抬手拦住了。 “军务紧急,我也不多留你了。记住老夫的一句话,北洋,不只是我李鸿章的北洋,更是我大清的北洋………”挽住袁世凯的手臂,李鸿章的神情透出一种难言的沧桑,那份目光却又亮的出奇。 “世凯告退,请中堂大人放心,守不住威海,世凯也无颜再见中堂大人了。”说罢,世凯俯身施礼,转头大步离去。 望着袁世凯离去的背影,站着一旁的张佩纶忽然低声问道,“中堂,难道皇上真的有意打算将北洋交与袁世凯,中堂大人将来又何以立足?” “幼樵,难道到了此时你还看不出来,甲午一战后,无论胜负,都不会有北洋了……”李鸿章苦笑着叹了口气,用力的摆了摆手,“辽河一战后,老夫想了许久,一个此前籍籍无名的刑天居然都能一战而让天下震动,老夫不服老是不行了。有些事情,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是到了该交给别的人去做的时候了。这就是时势,是潮流,即便是我李鸿章也是挡不住这个潮流的,我所能做到的,无非就是送他们一程罢了……” 这一番话中透出的凄凉意味,让张佩纶也有些黯然神伤,多少风雨沧桑,中堂何曾有过如此的意气消沉,这天下的大势,当真已经是潮起潮落?…… 无语中,却看到李鸿章眼神中精光一闪,神色忽然变得异常的严峻,“至于这个袁世凯,老夫却实在有些不放心。幼樵可知,这个袁世凯在13岁的时候就写过一句诗,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居然就有了中原的念头,其志不可小觑啊!将来若是羽翼丰满,老夫担心他会生出别样的心思……” “既然如此,中堂大人又为何将北洋交托与他?”张佩纶不解的问道。 “不交给他,又能交给谁呢?此刻天下还有谁能担当如此重任?更何况这还是皇上的意思。”李鸿章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又有些感慨的说道,“老夫所以如此,不仅是为着袁世凯有这份担当和才干,也是因为老夫此刻也看出来了,放眼天下,将来能够钳制袁世凯的,惟有当今皇上。以皇上的心智手段,机谋胆略,老夫又何苦杞人忧天呢?……” ………………… 十月的京城,弥漫着初冬的阵阵寒意,而此时的京城内外却显得分外的热闹和喜庆。太后六十寿辰的庆典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虽然从宫里面传出来的消息,太后已经下旨要求万寿大典的仪式一切从简,并取消了若干典景工程和不必要的仪式,然而从九月二十五日,王大臣以及外省各大臣呈进万寿贡物开始,将持续近半月的万寿庆典的序幕便徐徐拉开,及至十月十日整个庆典达到**,其奢华壮观的场面,让前来出席仪式的西方各国公使和记们也感到震惊和炫目不已。 《泰晤士报》记莫里逊在参观完庆典仪式的当天,便在《泰晤士报》上表了他那篇足以代表大多数西方人观点的文章《帝国的忧虑》。据说英外务大臣金伯雷在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刻向英国驻清国公使来了电报,内容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是在收到电报后的第二天,英法美三国公使便动身出前往田庄台。 莫里逊在《帝国的忧虑》中写道: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这个国家充满了太多的混乱、矛盾和不可思议。很难想象,当一个国家正陷入一场可怕的战争中,当他的对手日本几乎把整个国家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了这场战争时,这个国家的朝廷居然还能够在这样一个时刻,举行这样一场除了展示其浩大奢靡,几乎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仪式。 而在这个仪式背后,却似乎隐藏着一些奇怪的,而且不得不让人产生困惑的现象。当清国皇太后用这场仪式来庆贺自己60岁生日的时候,清国的皇帝并没有出现在仪式上。此刻,他正在辽河指挥着那支由他亲手缔造,并且已经让世人震惊的军队,向辽南的日军动最后的攻势,或许还极有可能如此前的田庄台战役一样,再次创造出一个辉煌的奇迹。 而清国那位最有权势的总督李鸿章,也同样没有出现在皇太后的仪式上面,日军在清国山东半岛的登陆,正让这位总督和他用半生时间创建的北洋经受着一场生死考验。毫无疑问,这场战争已经让这个总督的权势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如果再次面临像辽东、辽南那样的溃败,或许这将极有可能是这位总督大人在清国政坛上最后一次亮相了。 与此同时,在清国的上海,一些奇怪的迹象表明,清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正试图用自己有些苍白的力量,去改变这个国家的未来。和清国三十多年来推行的洋务运动不同,这些知识分子成立了一个叫做强学会的团体,喊出了变法维新的口号,希望通过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来改变这个国家落后衰弱的现实。此刻似乎还很难去评价这些人会对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他们的声音几乎没有引起多大的震动,但是毫无疑问,这场战争正在影响着这个古老帝国内部,悄然的生着一些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此时把目光延伸的更远些,我们却又会现我们的思维似乎正在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