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大明_第四十四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四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2/2页)

徽宗的瘦金体也是她的最爱,那还会看不出其中的奥妙:“皇帝在书法的鉴识上果然大有长进,这字由心生,心正,字正,心强,字不亦不弱。皇帝那梁武帝,宋太宗,宋徽宗,这三皇帝的字又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相同点又在那里?”

    朱翊钧沉吟了半响后开口说道:“梁武帝的字帖流传出来的不多,这《异趣帖》通篇淡冲萧散之风毕现,带着很浓郁的魏晋遗风神韵。史书上说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侯,卜莁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行事也是颇有魏晋风范,喜好佛教不说,还三番两次要舍身寺庙甘心为寺庙奴仆,果然是特异独行,只他为人再看他的帖这帖虽然只有短短两行十四字,却是能压倒这千秋百万帖,在历代皇帝也只有宋徽宗的字能和他相比拟了。”

    陈太后在一旁把刚倒的茶递给朱翊钧,示意他喝口茶再说下去。朱翊钧再道过谢之后抿了口茶继续说道:“宋太祖和宋徽宗的字刚才也简易说过了,总得来说这梁武,宋徽的字站在书法角度上来讲虽然风格各异但是多已经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而宋太祖的字就以书法成就而言虽然也算是精妙但是比起他们两个来还是差了一层。”

    “至于相同点……”说道着朱翊钧的嘴角不觉往上翘了翘:“他们的身份是相同的那就是多是皇帝。”

    陈太后对他的回答很满意,在这年纪能有这份见解冯保对他在书法上的培养绝对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朱翊钧他是皇帝!陈太后在夸奖了他几句后又问道:“那么他们的当政又是如何?”

    朱翊钧一愣,但很快明白了,随后说道:“梁武帝逼齐和帝‘禅让’开始颇有政绩,晚年因沉迷佛教,后爆发‘侯景之乱’饿死台城。宋徽宗……前朝脱脱撰写《宋史》《徽宗记》时多不由的掷笔发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这样的感叹。至于宋太宗……”朱翊钧低头沉吟了半响,这才说道:“他为政确实很有一手,只是却不善武功,脱脱在《宋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在儿臣看来,他何止不善武功。当年他狭天下之兵马却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使得这北京城终宋一朝一直沦陷于契丹之手,以耻辱来论也不为过。”

    这时陈太后看着朱翊钧的眼神不由的一亮,心中对他的这番言论极是满意:“恩,皇帝确实长进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这宋太宗不管史书上怎么吹捧,但是这烟云十六州不能收复却是圆不过去得事实。皇帝知道当年咱们成祖为什么要迁都到这里吗?”

    朱翊钧闻言神色立时一正在整理好身上衣物后,腰骨挺的笔直,再朝着昌平县方向长辑到地,这才说道:“大明皇朝朱家祖训:“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迁都北京就是为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儿臣就算是不能开疆扩土,但也是要守护好祖宗传下来的每一寸国土。”

    陈太后很欣慰,这李氏虽然是闹得欢,但是确实是给朱翊钧找的太傅很不错。当下便拉过朱翊钧一个劲的夸好。

    直夸的朱翊钧多有些不好意思了,但是他在心中有个疑惑,见陈太后高兴便壮着胆问道:“母后,儿臣在想,这字还有书,是不是写的好读得好,这满腹经纶了是不是就真的能当好皇帝?而好皇帝是不是多应该是字写的好,然后满腹经纶才高八斗的呢?”

    这一问让陈太后的心头一颤,她实在没想到才十四岁又常年在多为学者的教育下的皇帝竟然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样的言论还真不知道他怎么就会想出来的,要是传出去这大明朝的朝堂要是不吵翻天才怪呢,当即正色的问道:“皇帝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是谁告诉你的?”

    朱翊钧在陈太后这可不比在李太后那里,要是在李太后那里,她这个脸色朱翊钧是绝对不敢再说下去的,但是在陈太后这里他却混不在意,淡淡的回答道:“没有什么人告诉儿臣,只是最近李太后老逼着我练字,学作诗,弹琴,儿臣就自己琢磨的。”

    ------------------------

    先更上一章吧!

    虽然最近心绪烦乱

    杂事缠身

    但是花花还是会努力更新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