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仙女_20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200. (第2/2页)

“酒鬼”的县城休息。这是这条旅游线路的第一个休息站。第二天必须又要赶半天的路才能到达凤凰城。

    地处湘西的凤凰城,连当地人也把它看成是一个古怪的地方,而在外人看来它就不知要古怪到什么程度了;还有它不但古怪而又神秘,神秘得有一点不可理解。它曾经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之所以变得这么出名,纯粹是因为战争和杀戮。它真是用人头堆起来的一座城;它的城墙仿佛就是由一颗颗人头所砌成;它的河——沱江——至今流淌着的仿佛还是那个年代的鲜血;沿江而建的布满山坡的吊脚楼那红色的房墙,就好像是用鲜血所染成。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那血淋淋的人头,没有洒满沱江的鲜血,就没有这一座古怪而又神秘的古城,就没有这一座让千千万万人们流连忘返的古怪而神秘的古城;它所背负着的是沉重的历史——令人伤心痛苦的历史!

    第二天,往那赶的路上,陶梅一直在想着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是美呢?还是丑呢?是辉煌呢?还是败落呢?

    车子逐渐接近凤凰城时,陶梅就想起了一位已亡人,就想起了他的一本书——一本写得带血带rou的、一点也不做作的、一点也不自吹自擂的书。她仿佛又看到这位已亡人脱光了裤子在河里戏水的情景;仿佛又看到这位已亡人在掷骰子斗蟋蟀的情景;仿佛又看到了这位已亡人童年蹲在地下拉风箱的情景;仿佛又看到了这位已亡人走在人头堆里一个个地辨别着人头的情景……

    当她一踏上这座奇怪古城的土地,走过“那个用粗糙而坚实巨大石头砌成的圆城”的乌黑城墙的城门时,她的思绪也好像倒飞了三百多年,飞回到历史的那一页,就仿佛看到了那挂在城门上的那血淋淋的两眼还未阖上的、眼神是愤怒而又哀怨的一颗颗人头,还有那一串串人耳朵;就仿佛看到那些将要被杀的人在天王庙前掷筊以决定生死的情景;就仿佛看到那些“虽应死去还想念到家中小孩与小牛猪羊的,那份颓丧那份对神的埋怨的神情”;就仿佛看到河滩上一堆堆的尸首;就仿佛看到那高高举起的鲜血滴淋淋的寒芒灼灼的大刀……

    走进了城区,当她穿过熙熙攘攘、人流如鲫的街道时,在街上再也看不到“JX人在此卖布,FJ人在此卖烟,GD人在此卖药”了……她感到惋惜!

    而当她一爬上了城墙,就觉得这里的“美丽总是愁人的”: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边陲的烽烟,“依稀想见当时角鼓火炬传警告急的光景”;就仿佛真的看到河里那汩汩流着的就是一个民族鲜红的血;就仿佛真的看到一座座吊脚楼红色的房墙就是由一个民族的鲜血所染成;就仿佛真的觉得踏在自己脚下的砌成城墙的石头是一颗颗人头……

    站在城墙上,偶尔看到几个妇人在沱江浅浅的还算清冽的水里洗菜;因为是冬季,没有看到已亡人所描述的孩童在河里戏水的情景;而常常看到是在浅河里打横或游动的小划艇——游艇;而再也看不到一艘什么货船了,再也看不到河里比人脚板还大的鳜鱼、鲫鱼、鲤鱼了,再也看不到谁在河里捉鱼了;河岸挤满的是游客,城墙上挤满的是游客,街上挤满的是游客……

    陶梅站在城墙头上,在张望也在思考;而她的思绪就好像凝固在三百多年前的历史的那一页上;本来她很想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但她终究还是未拍。

    “看到什么啦,那么专注?”这时,温腾飞走到她的身边问。

    “看到了烽烟,看到了鲜血,看到了人头,看到了人耳朵,还看到了那一双双哀怨的眼睛,还看到了那一把把高举着的淌着血滴的寒芒灼灼的大刀……”

    “哦,你又想起了那一位已亡人书上所写的情景了。”

    “不是想起,是看到了。”

    “不是每一个站在这里的人,都会看到的。”

    “历史,历史,这是历史;但愿,这一切都成为历史,在我们的国土上再不会重演。”

    “我想,这一切在我们的国土上再不会重演。但是,战争,战争,流血的战争还是不会结束,在地球上不会结束,在星际间也不会结束!”

    “那看来,人类的血还是要不断地流下去。”

    “和平,和平,这是每一人的愿望;但它必须经过流血而达到,好似别无选择。”

    “难道,战争就不会消灭吗?”

    “不会的。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碗碟,在需也就不再是山毛榉的碗蝶了,所以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我真不懂,为什么连掌管智慧的雅典娜也是战争之神?哪要到什么时候战争才能消灭、人类才不再流血呀?”

    “那就得进入马克思所描绘的社会——天堂——共产主义社会。那时,人人都会有‘山毛榉的碗蝶’,在碗碟里都是一样的饭菜——谁也不多也不少,谁也不好也不坏;还有,谁也不想比别人的多也不想比别人的好。走吧,团友都走远了。”

    当他俩一走到那一位已亡人的坟墓前,温腾飞先给献上一束鲜花,在坟墓前跪下,给那由五色巨石做成墓碑的坟墓叩了三个头。

    陶梅也学着他的样子,献上鲜花,也给叩了三个头。叩完头后,温腾飞就带她转到墓碑的后面,指着墓碑的背面,对她说:

    “你读一下那碑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她读出了声。

    “你把每一句话的后面的那个字连起来读一下。”

    “从——文——让——人,哦,我明白了,这是对这一位坎坷一生的大师人生境界的概括和赞颂。”

    “对,你说的很对,他写了一生,直到不得不放下笔的那一天,还从来不去说过别人的一句不是,去伤害过一个人。他是一个宽容的人啊!”

    


    


    Ps:书友们,我是都市风高,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