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五回 天再旦借天命角逐 (第2/3页)
祀,历代祖先驾崩入陵,都要走上百里的路程,这显得太远,所以,为了及时尽孝祭祀,于王陵西三十里建立新都,较为合适。 第五,朝廷储备基金充足,造一座王城,也就花费十年储备,目前朝廷储备物资已经达到五十年的历史顶峰,就是消耗二十年的储备,还有结余三十年的储备物资,朕可以预计,按照目前的大好形势,不要十年,还会结余二十年的物资。所以,再造一座新的王都,财政预算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许是懿王内心的真实想法之一,其他外在因素也有,所以促成建立新都的决策形成,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能够反对的人物已经多数不在,天再旦过去两个月之后,懿王决定表明建立新都。 太史史淢出列说道:“陛下建立新都,从长远角度看,是圣明之举,于毕原之西渭水,泾河,沮水三川之间,四岳环抱,渭水西过岐山,东出华山,进入黄河,东至大海,是条水上东西通道,和成周洛邑相通,离镐京丰都两都也就百里之内之地,其实算不上迁都,而是在王幾六乡之内再扩建都城,好在国富民强,建个新都,对于目前朝廷经济实力,也不算什么,臣倒是认为可行,不过就是时间点不对,因为天再旦现象刚刚过去,民间谣言尚未平定,在这个时候开工建立新都,会被天下有想法之人利用,造谣生事,臣建议,建新都也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之事,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一个像样的新都方可建成,臣大胆进谏,建议待天再旦的不良影响过后,在开工建设,何况,前期还要对新都百里之内的相关几个国家进行迁徙安置,也需要时间。” “太史说的有道理,不过迁徙工作可以马上进行。历人吴大父,你看哪些诸侯要迁徙?”懿王问道。 历人吴大父出列说道:“回禀陛下,按照制度,王城百里为六乡,百里之外为六遂,六遂之外千里之内为王幾,按照这个制度,首先是槐氏槐里槐大人的食邑第一要迁徙,第二是东边咸阳毕国,第三是华阴华阳毛公郑,第四是西边眉国,召公采邑,第五是北面的焦获食邑,这些人应当排在第一次迁徙。” “槐爱卿,你的槐里槐氏一门,全部迁到鱼国边上,哪里还有一块空地牧场,有你现在槐里封地两倍之大,朕就封给你作为迁徙的补偿,朕令你在半年之内迁徙结束。”懿王下令道。 “臣领旨谢恩。”槐大人出列下跪叩首说道。 “毕国公,朕令你在一年之内,迁到严狁上次交出的葫芦河下游五十里土地,加上桥国边上和子午岭东麓还有五十里空地,这片土地正好一百方里,就归毕国所有,你让地有功,朕会让你的庶子在朝廷世代为官,另在成周附近受其共官食邑,已补偿你一等田和二等田之间的差额。”懿王说道。懿王做事很公平。 “臣谢恩。”毕公很伤心的说道。从此毕国不振。 “毛公听封。”懿王呼道。 毛公出列应道:“臣在。” “朕将褒国汉水之南,王朝驻军之地让出一百方里于你,作为郑国的新迁之地,另外,朕也另赏你庶子在朝廷为官,另留旧地毛泉之地为汝子共官之食邑郑。朕也令你在一年之内迁出华阴之地。”懿王下诏道。 “谢陛下。”毛公谢道。自此,出现三个郑,北郑归王幾所有,南郑新建。这是毛国郑的封地的第二次迁徙,第一次从凤翔之西老郑迁到华阴郑。 “焦获爱卿,你就迁到你儿子的封地去,穆王十二年,穆王封你祖父为西北姬塬君,子爵,朕再次加封晋升你为伯爵,因为姬塬已经有现成的住所,所以朕令你在六月内迁出焦获(醴泉)之地。” “臣领旨谢恩。”焦获君叩拜应道。 “眉国君不在朝廷,眉国距离槐里也有一定距离,眉国就作为第二次迁徙吧。其他临近诸侯国也等到三年后再迁吧,第一次就迁这些诸侯。”懿王说道。 “司空扬听令。”懿王说道。 “臣在。”司空扬伯出列应道。 “朕令你全面负责新都建设全面事宜,有关占卜吉祥,由卜事曶舀全面负责,尔等在诸侯迁徙期间,规划测量好新都方案,等待明年开工动土。”懿王说道。 “臣领旨。”司空扬伯应道。 卜事曶舀出列说道:“臣请示陛下,如此大事,臣还请在三公中令其一人,领导指示微臣落实具体卜筮事宜,一人为私,两人为公。” “人多嘴杂,三公坐而论道,怎好陪你一起去做具体事情,你是抗旨吗,还是怕承担责任?朕这次让你独挑重担,这是朕信任你,你要好自为之。”懿王把话摆明了,以防别人多嘴多舌,坏了他的好事。 “谢陛下恩宠,顺天应人,这是臣的份内职责,臣一定尽心尽力完成陛下下达的指令。”卜事曶舀说道。 “还有哪位爱卿有本要奏?”懿王问道。 “臣有本要奏,臣认为迁都大事,是否过于太急,朝都建设,非同寻常建筑,老臣认为要群臣商讨商榷之后,再最终定案开工。”太宰井利出列说道。 “三朝元老,宰利爱卿说得极是,扬伯是建筑专家,工匠之首,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还具有开创精神,待司空扬伯的方案出来之后,众爱卿一同商榷,最后有朕汇总尔等之意,再综合考虑权衡利弊,最终一锤定音,将新都建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